2021年6月22日,衡水市民政局四级调研员季铁庄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衡水民政领域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创新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市民政局学史力行,全面动员,围绕“三个聚焦”,履行“三基”职责,从健全保障体系、提升保障水平、质量等方面,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天,中共衡水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学史力行 为民解忧——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中共衡水市委宣传部信志锋主持发布会。
季铁庄介绍,衡水市民政局通过进一步明确家庭经济状况核查认定对象等规定,建立社会救助诚信承诺制度,健全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全面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助能力和管理水平。强化扶贫政策与低保制度有效衔接,及时将符合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以及其他民政帮扶政策的人员纳入救助帮扶范围;对非贫困低保对象及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实施动态监测预警,对有劳动能力非贫困低保对象建立电子档案,区分不同致贫风险,综合运用就业扶持、产业帮扶等措施予以帮扶。对于低保、特困等救助管理工作,优化社会救助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环节,逐步建立健全相对贫困救助机制。
“十三五”末,衡水市农村低保标准达到5452元/年,年均增长14%,所有县市区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均高于国家扶贫标准,保障低保对象4.4万户、7.2万人,保障特困人员2.1万人,实现应保尽保。市民政局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因疫不能外出务工、生活困难且失业保险无法覆盖的人员进行临时救助,实现应救尽救。同时,以落实委托照料服务为重点,着力完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政策措施、标准规范和监管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贫困失能失养人员集中供养模式,2204名农村贫困失能人员实现应养尽养。持续推进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2.6万名生活困难残疾人享受生活困难补贴,4.5万名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2021年4月,衡水市民政局、衡水市冀州区贫困人口集中供养中心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衡水市民政局着力改进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质效,组织对非贫困低保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情况开展排查,建立防贫对象工作台帐,并协同有关部门帮扶救助,农村建档立卡脱贫人口中4.3万人享受低保特困政策,占全部脱贫人口的66%。建立健全快速响应机制,全面推行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信息网上公开,公开社会救助求助热线电话,畅通困难群众申请救助和报告急难情况渠道,不断提升社会救助质量效益。建立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推进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试点,通过共享社会救助家庭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就业、失业登记、农民工、婚姻登记以及殡葬等信息,实现对申领相关待遇资格的辅助核验,简化优化业务流程,方便群众及时获得民生保障。
季铁庄表示,民政部门社会救助工作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的兜底保障作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社会救助工作方面,市民政局将持续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调整优化兜底保障政策,将未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的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残、重病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对申请社会救助人员在就业中产生的必要成本,在核算家庭收入时给予适当扣减;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给予一定期限的渐退期。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依托全省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和民政防致贫信息系统,建立包括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对象以及其他农村低收入家庭成员在内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库,及时预警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做到早发现、早帮扶。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逐步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