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党史百年 红医冀忆——我院应邀参加河北中医学院宣讲报告会)
传承红医精神,聆听红医故事。6月4日,我院应邀由党委副书记石凤然带队前往河北省中医学院参加“党史百年 红医冀忆”专题宣讲报告会,学校3000余名师生以“线下+线上”的形式观看了此次报告会。我院纪念哈励逊项目办公室主任兼宣传处副处长郝晓宁作为讲述者之一在报告会上为学校师生讲述了哈励逊的故事。
宣讲报告会上有6位讲述人深情回顾了红医英雄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包括来自河北安国的新中国开国儒将、我国军事医学教育的奠基人和组织者殷希彭的故事;石家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撰写了新中国第一部针灸专著《新针灸学》,曾让毛主席举杯祝贺针灸万岁的红医、我院第一任院长朱琏的故事;跨越国界、跨越种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并无私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哈励逊的故事等。今年91岁高龄的老共产党员、老八路军刘世钺更是亲临会场,亲口讲述了自己8岁入伍、17岁成为战地军医,担任战地救护和接管国民党医院工作的经历,叮嘱同学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通过英雄本人或红医精神研究人员现场讲述,回顾往昔峥嵘岁月,再现了战争时期、战斗在河北的红医先辈舍生忘死的革命情怀和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
“在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曾有许多国际朋友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给予我们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援助。他们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甚至生命。抗日战争中有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有印度的柯棣华大夫;解放战争中又有加拿大的哈励逊大夫。他们都投身于国际和平医院的工作;都在工作岗位上殉职,长眠于中国的土地上;都深深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郝晓宁深情的讲述道。“他不是共产党员,却为我国解放战争做出巨大贡献,邓小平同志曾对他高度评价,将哈励逊、白求恩、柯棣华称誉他们是为援助中国人民进步事业而献身的‘三个志愿军’。”
铁尔生·莱孚哈励逊( Tillson Lever harrison),1881年1月7日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铁尔生堡镇。他三次来华,两次为解放区运送医疗物资,曾收到邓小平、黄华的亲切接见。在第二次押运医疗物资途中,他的运送工作受到国民党军队的阻挠刁难,加之饥寒交迫以及北方的恶劣气候,他的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但他没有放下工作去休息,在绕道运送这些物资的途中,不幸于1947年1月10日凌晨,病逝在山东省张秋镇,终年66岁。哈励逊的遗体被安葬在开封。
红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医学工作者在医疗卫生实践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人文情怀等多维度的思想文化体系,是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宣讲报告会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红医精神”有机融合,从党史中挖掘“红医精神”的时代价值,丰富了“红医精神”的育人内涵,激励了医者们,坚定从医初心,汲取前行力量,勇担新时代医者使命,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