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大城平舒公园环境优美,绿意盎然。
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加快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作为廊坊的“南大门”,大城县紧抓发展机遇,主动对标“雄安标准”,统筹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5月29日至30日,“事在人为 路在脚下 廊坊篇章”大型采访行活动走进大城县,聆听“激情干事业,挑战不可能”的奋进乐章。
随着津石高速的竣工通车,大城融入了雄安1小时经济圈,为大城加快转型升级、做大产业集群,引入雄安新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更大空间。以对接服务雄安新区为主攻方向,大城县加快推动绝热节能材料、红木家具等特色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开拓引进绿色生态节能、装备制造等“国字号”“央字头”高端产业项目,城市建设拉开框架,一个“轴带贯穿、组团发展、绿色簇拥、水系环绕”的全新大城正呼之欲出。
容错免责机制 助力引资企业稳发展
“基于大城县的区位优势与公司产品辐射北京、天津、雄安新区的市场需求十分契合,去年公司进驻大城,在项目的立项、审批等流程上,大城县给予我们极大的便利,使我们在短短六个月时间里,实现项目建成投产。”中交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京津冀产业基地负责人张翔说。
2020年10月份正式投产的中交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以下简称:中交装配廊坊分公司),服务于京津冀市政建设领域装配式构件需求,按照“生产工厂化、加工智能化、工人产业化、过程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的原则实施场站建设、管理,引进智能钢筋加工设备和先进流水线。
图为中交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
“产业基地分为三期进行实施,一期总建筑面积31900平方米,主要为北京东六环提供盾构管片,年产20万方。”张翔说。
据了解,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位于京哈高速至潞苑北大街区间,以隧道形式穿越副中心核心区,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项目。该工程路线全长16公里,全线设置主线隧道2座,长9160米,其中盾构段长7336米,管片外径15.4米,共计需要37250个管片。中交装配廊坊分公司自主研发的预制构件智能管理系统,采用云管理连接不同设备与子系统,进行海量数据自动采集、大数据智能分析、动态管理,实现智能化管理与控制。“我们正在建的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盾构管片,每一片盾构管片上面都有属于自己的二维码,通过管片台账可以查看任何一片管片的生产数据及质检数据。”据张翔介绍,“系统还能智能分析不合格数据,进行存档、预警。此外,通过信息化平台和终端PDA扫码,我们可以追溯管片全生产周期的质量检验情况,实现智能质量过程控制。截至目前,已生产6500片盾构管片。”
该工程的实施及后期公园建设,将有效缓解东六环路的交通拥堵、整合城市空间环境,对提升北京市交通服务水平,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9月份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正常年产20万方预制装配式构件,吸纳就业人数200余人,完成产值10亿元,预计税收7800万元,带动大城县及周边建筑业、建材业的发展。
大项目纷纷落地,得益于大城县经开区的“保姆式”服务:新入园企业采取一对一服务,带领项目单位与相关部门对接跑办,为项目单位从立项审批、土地、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进行一条龙服务,确保了项目的实施进度,得到了项目单位的一致好评。同时,大城经济开发区为保障企业尽快落地、投产,在企业具备建设的基础上对新建企业实行容错免责机制,使新建企业投产时间缩短了半年至一年的时间,确保了企业尽快投产。
大城县按照“一区多园”架构,以经济开发区为统揽,统筹抓好园区建设。现代园完成深圳大街建设和中源路提升改造,源米科技、中开电气等一批环保科技型企业落户园区。气雾剂园启动一号路和纬四路建设,加快向综合园区转型。绝热节能材料产业园成功纳入经开区托管,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下一步,我们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不断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抓住做大做强和调优这条主线,严格项目准入和退出机制,努力提高园区产出效益;围绕当好企业的‘第一服务员’这个主题,主动亲商、倾情安商,强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在加强面向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开展招商引资的同时,重点做好做足借势雄安这篇文章,对准雄安配套、装备制造等行业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全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大城县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杜天佐说。
图为廊坊市全振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汽车遮阳板生产线上工作。
截至目前,大城经济开发区现代制造业工业园8平方公里规划区,现有竣工投产项目27个,总投资36.391亿元,在建项目18个,总投资40.546亿元。
聚焦转型升级 本地特色产业“加速跑”
“为了更好地拓展我们集团的创新优势,集团多次尝试在不同的领域研发新产品。今年年初开始投入推广大棚保温被。与传统保温被不同的是,该产品具有环保性,使用寿命长,可用15年,并增加了防紫外线、防腐等功能,保温性能更强。”华美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振球告诉记者。
近年来,大城县聚焦县域产业特色,按照“做优产业、做大集群、做强龙头”的思路,深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拉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针对绝热节能材料产业,大城县进一步加大政策引领扶持,促进企业主动革新技术、提升环境、创新产品,建设数字化车间,加快智能化生产;大力培植骨干企业,打造一批行业“单打冠军”;密切关注雄安新区、临空经济区市场需求,引导企业抢占高端市场。同时,积极发展预制复合保温外墙板等新型墙体材料,延展产业链条。
图为华美节能科技集团。
作为大城县绝热节能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是华美集团持续发展的要因。多年来,华美集团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占企业年产值的3%以上,组建了近百人的技术精英科研团队。截至目前,已开发核心技术30项,110多个系列、1000余种规格的产品,开发新产品、新品种35个,共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国家专利69项。2020年,华美集团销售额达15.2亿元。
对标升级,统筹抓好绝热节能材料产业改造升级。近年来,大城县绝热节能企业数量从高峰时期的千余家精减到如今的177家。但即使这样,大城在保温建材行业的地位也并未动摇——绝热节能材料产品依然占据全国近60%的市场份额。
传统产业走向转型升级是一条必然的路。像华美集团这样的企业还有许多,比如,廊坊市全振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兴民营科技企业,主要生产遮阳板、顶棚、地毯等汽车内饰产品及注塑、滚塑制品。2020年,根据市场竞争和行业现状,公司走上转型之路,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产品结构、调整市场定位和客户定位,确定了以遮阳板为主导产品,由国内自主一流品牌向合资、独资迈进的发展战略。全振公司总经理崔留标介绍,预计2021年年产量将达到150万套,产值将达到1.2亿元,比去年同期翻一番。依托自身的发展经验,全振公司的产品由多种类、经济型向专一类、高端化转型。崔留标告诉记者,公司预计2025年达到遮阳板年产量500万套,年产值超过3亿元。
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本地传统产业,葫芦种植产业始终备受关注。大城县九间房村位于大城县臧屯乡中心镇区正西方向,北邻子牙河与王演马村隔河相望,西邻毕道口村,东靠廊沧高速,交通条件便利。
九间房村内葫芦种植产业发展起步早、规模大,在国内享有一定知名度。截至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000余亩,葫芦特色以本长葫芦、绾结葫芦、勒扎葫芦、范制葫芦为主的30余种,是全国品种最全的葫芦种植园区。村庄葫芦种植户有80多户,专业技术人员600多人,葫芦带动的深加工以及工艺葫芦雕刻、烙画、彩绘,葫芦销售等从业人员近千人,年接待客商20000人次,销售总额2000多万元,纯利润达1700万元,经济收入十分可观。
来到九间房村首批种植葫芦的刘显珍家。73岁的他有15亩地的葫芦,多年来把葫芦种植都摸透了:首先是底肥,不能图便宜,好肥能保障土壤的PH值达标,不酸不碱。别人种葫芦两三年就得倒茬,他做到了十几年不换地。
图为大城县臧屯乡九间房村村民正在晾晒葫芦。
离刘显珍家不远是缴艳霞家。缴艳霞从事葫芦烙画十几年了。她初中毕业,喜爱美术。为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天资聪颖的她自学了葫芦烙画。从此她不仅凭这一技艺养家,还带领十几个家庭妇女闯出一条致富路。
2020年,大城县委、县政府把培育葫芦新兴文旅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大工作举措,重点培育民间协会组织、种植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百位葫芦工匠、千家葫芦电商队伍、万人文化节会,初步规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建设完成集葫芦种植观光、文旅研发、交易交流为一体的葫芦艺术小镇,催生文旅产业发展的新业态。
推进文旅融合 红木产业焕发新活力
椅子靠背设计成S型,罗汉床变换尺寸再加上布艺坐垫,中式床拆掉架子彰显简约……记者走进宝德风古典家具体验馆,一件件宫廷风的红木家具映入眼帘,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我们公司之前主要从事古旧家具的收售与修复。2020年成立现在的公司,制作红木的仿古家具。”廊坊宝德风古典家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德风)法人代表、总经理宋强介绍,“我的祖辈都是从事木匠行业的。我从小都就接触那些老‘物件’,所以对制作红木家具也十分感兴趣。”
作为宝德风第三代木作传承人,坚持秉承传统工艺,把仿古红木家具做到精益求精一直是宋强所追求的。宋强说:“由于木材生长周期漫长,公司对木材的珍视程度非常高,生产出来的作品就更加严格,这样也限制了我们的产量。”目前,宝德风正在尝试从纯手工制作升级到机械化与手工相结合的制作模式,引进德国等地的先进机械加工设备,弥补手工制作带来的缺陷,提高生产效率。宝德风在家具传承器形设计上进一步发展,使其更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城县在传承京作红木家具600多年历史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加速创新驱动,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丰富产品结构、提高制作技艺、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设计新产品、引进新设备、采用新工艺和新材料等让红木产业焕发新活力,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目前,大城红木产业占据华北地区85%以上的市场份额,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红木产品生产基地。
图为红日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对木材进行加工。
在红日古典家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日家具)雕刻车间内,从事木雕行业30余年的谭师傅正细致雕刻一幅松鼠葡萄图进行,在他精湛的刀工下,松鼠的每一根毛发都栩栩如生。谭师傅告诉记者:“像这样一件桌子的雕刻,需要十几天才能完成。”
据了解,谭师傅的这种雕刻手法叫丝翎檀雕,是一种结合传统木雕工艺,将工笔国画经过再创作并以浮雕的形式立体呈现在檀木上的新型高端工艺品。近几年,红日家具引入影雕、丝翎檀雕等新的雕刻工艺,增加了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2020年大城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以红木文化产业为基础,深入挖掘大城的红木文化、历史文化和乡村旅游资源,加大中国红木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景区综合服务接待能力,全力推进大城县红木文化产业宫廷木艺文化小镇建设,积极打造“中国北方文化旅游名城”“京南休闲购物旅游精品城市”。
2020年旅游产业复工复产以来,大城县实际旅游收入达1056万元,接待游客68万人次,全年客流量达200万人次以上。大城红木文化产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卞志燕告诉记者:“目前,我们正在升级建设与景区配套的游客中心,进一步提升游客来到红木城的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