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三河市委、市政府着力贯彻“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新发展理念,通过办好多方面惠企实事,促进一批科创园加快成长成熟,以园区“腾笼换鸟”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惠企惠民,开创发展新局面。
图为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工人正在流水线上进行作业。杨锦乐 摄
规范审批,为科创园发展把好方向。将科创园建设审批权限下放给燕郊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由两个园区按规划和政策自行审批,提高科创园审批建设速度。鼓励工业用地高强度、高密度开发,建筑密度不低于40%,新建科创园容积率均在2.0以上。鼓励引导科创园开发企业由分割销售向自持物业专业化发展。在投资强度、土地产出、达产税收等投入产出条件上,对项目引入、履约、监管、退出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产出效益最优化。
强化扶持,量身定做惠企政策。先后出台了27项惠企政策,从科创园建设到招商引资,从扶持入驻企业创业孵化到人才、资金保障,累计向各类企业发放技改、研发补贴、科技创新等奖励扶持资金3.4亿元,构建起“奖补+扶持+引导”的“三合一”政策体系,全方位、全周期引导科创园、入园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图为兴远高科产业园设立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杨锦乐 摄
激励创新,强化科技引领作用。制定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扶持奖励措施》《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引导科创园争创国家、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平台,推动入园企业创新发展,争列“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推动产学研用融通创新,打造科创高地。19家科创园入驻各类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57家,拥有各类专利技术1742项,占全市70%,以“创业中心为龙头、高等院校为支撑、中小企业创业园为基地”的科创园创新网络体系逐步形成。
图为三河市科工局工作人员入企开展服务。高澍 摄
图为三河市税务局工作人员开展入企帮扶。高澍 摄
“腾笼换鸟”,破解发展用地制约。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城镇低效国有建设用地再开发的试点办法》,以政策引导推动企业“腾笼换鸟”开展科创园建设。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僵尸企业,如盘活时代天华96亩闲置土地,建设科创智谷产业园,亩均投资强度可达650万元;鼓励低端落后企业“退二优二”,如占地70亩的兴业建材有限公司,由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水泥行业,转型建设兴业智谷科创园,已引进企业31家,荣获省级科技孵化器称号;鼓励黄金地段“濒危”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如裕泰纺织、宏达轧钢等工业企业“涅槃重生”,实现了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发展。
图为有研稀土公司员工在党支部党史学习教育红色书屋学习党史书籍。高澍 摄
优质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在科创园打造“学党史红色书屋”示范点3个,开展党史入企宣讲32场,发放红色书籍9000余册。目前,该市1417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在网上公开,1404项开通在线办事,开通率达99.1%;率先开辟“企业开办专区”,企业开办实现1小时内办结;建立市领导分包重点项目、领导干部定期联系企业、园企共建等机制,推行“店小二”专业化服务,今年已为企业解决人才落户、子女入学、法律援助、配套设施等问题103件。
图为鼎盛3D打印产业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中。杨锦乐 摄
图为中南高科产业园一期项目建设现场。高澍 摄
目前,三河市8大类27个科创园已形成集群发展态势,总建筑面积428万平方米,其中已建成科创园19个,入驻科技型企业781家,亩均投资强度达400万元、年亩均税收贡献达50万元,年实现销售收入近百亿元,税收贡献占全市四分之一以上。
(通讯员 刘伟 贾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