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屏

插屏由古代屏风演化而来。屏风最早为家具的一种,多趋于实用。古人居住的房子是架构的,没有隔间,便靠一些屏风、屏挡等临时性的物件来隔断空间,以保持一定的私密性。后来,特别是清初,出现了插屏和挂屏,遮挡作用慢慢被装饰作用代替,变成了一道风景,观赏性胜过了实用性,成为传统工艺美术品。
插屏的材质一般有缂丝、竹雕、紫檀、青白玉、镶嵌瓷板、各种名贵木材等,由屏扇与屏座组成,镜框中插入图画或大理石、彩绘瓷版等作屏扇,下置座架为屏座。早期屏扇与屏座不能拆分,移动起来比较麻烦,到明清以后演变为分体式,便于使用。屏扇纹饰多为山水、花鸟等,由于山水、风景都具有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的特点,虽置于室内,却能产生开阔视野、消除疲劳的效果,给居住者一种舒畅的感觉。
插屏一般都是独扇,种类繁多,形体各异,尺寸不一。根据房间和门户的大小来确定其高度,高的约有三米,多设在室内当门之处,小的则不足尺,古人写字研墨,屋里有风的时候,要用插屏给砚台挡风,以免蒸发过快,这类插屏也叫砚屏。唐宋时期还有枕屏,就是枕头上面搁一个屏风以防受风。中国待客落座时,主人的身后一般会搁一个插屏,以表明主人的地位。
在中国南方一些传统建筑中,插屏摆在厅堂的中轴线上,正对门口。或者摆在厅堂案几的西边,东边摆花瓶,合取“平静”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