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细雨中的赤崖村万物复苏,嫩芽破土,一片安逸祥和。80多年前,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这片土地见证了昌黎儿女前仆后继,英勇奋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光辉篇章。
赤崖村隶属于昌黎县荒佃庄镇,地处滦河北畔,与乐亭县隔河相望,村名因当地曾有红色的土崖而得名赤崖。这里作为滦河渡口,曾是水运通商重镇,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两次抗日暴动,让赤崖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名村。
“说起赤崖暴动,就一定要和你们讲讲昌黎第一位共产党员张其羽。”4月12日,记者一行来到赤崖村抗日暴动遗址,70岁的退休教师孙洪滨是土生土长的赤崖人,多年来搜集整理赤崖暴动的历史资料,对赤崖的历史十分熟悉。“这里曾经是日伪警察分驻所的伙房旧址。”孙洪滨触景生情,记者的思绪随着他的讲述,一下子走进那段战火硝烟的岁月。
70岁的退休教师孙洪滨正在讲述。
1933年4月,日军侵占昌黎县城。“七七事变”发生不久,日本侵略者打着“东亚共荣”的旗号,不断增加驻军,加强对昌黎的控制。1938年1月,日本侵略者在赤崖增设一处编制20多人的日伪警察分驻所,监视、奴化、毒化和欺压这一带的百姓,老百姓苦不堪言。
资料照片(翻拍)。
1938年2月,毛泽东对晋察冀军区以冀东的雾灵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作出重要指示。在中共冀热边特委、河北省委的领导和八路军第四纵队的配合下,冀东党组织开始筹备发动武装暴动。5月,昌黎地区成立昌黎特别党支部,张其羽任书记,领导昌黎县的抗日革命活动。张其羽是昌黎县信庄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昌黎县第一名共产党员,在昌黎南部地区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7月6日,一场席卷整个河北省东部地区的抗日风暴——举世瞩目、震惊中外的冀东人民抗日武装大暴动在滦县港北村爆发。之后,起义浪潮很快延伸到冀东地区的21个县,约有20万民众参加,组成了十万余人的冀东抗日联军。
8月4日,张其羽率领李盛瑞等20多名抗日武装人员突然袭击,顺利进入伪昌黎警务局赤崖分驻所院内,收缴伪警察分队的20多支枪,并当即在赤崖完小的南操场开大会,升红旗,宣布抗日暴动,震慑了敌人。这就是有名的赤崖暴动,打响了昌黎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枪声。
赤崖暴动成功后,张其羽领导的这支抗日队伍初名“冀热边区第十路抗日救国军中队”,李盛瑞任队长,张其羽任指导员。他们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进而在昌黎掀起了武装抗日的救亡热潮,仅赤崖就有近100人参加抗日队伍。此后不久,张其羽领导抗日队伍收缴民枪1000多支,队伍迅速扩充到1000多人。
在此期间,昌黎县大营村爱国青年丁万有在县南部地区揭竿而起,自称“抗日第十路军”。后经张其羽争取,接受了党的领导,两支队伍改编为华北抗日联军昌黎支队,共计3500余人,丁万有任司令,张其羽任党代表。他们夜袭朱各庄、石门火车站,配合攻打滦县县城。到8月中旬,暴动队伍发展到五六千人,先后控制了昌黎的绝大部分村镇。10月,队伍奉命撤往平西根据地整训。22日,转移到遵化县宫里时突遭日伪军重兵包围。经浴血奋战,只有少数人转移到平西根据地。
第一次暴动结束后,日本侵略者对参加起义的群众进行疯狂报复和镇压,昌黎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张其羽做通了原华北抗日联军昌黎支队第28总队驻赤崖伪警备小队队长刘成玉的思想工作,刘成玉成为昌乐办事处的地下武装力量,在赤崖设立抗日秘密活动联络点。1940年夏,张其羽、刘成玉等人在一天夜里攻打赤崖据点,因据点中的伪警察多为刘成玉老部下,经喊话,未做任何抵抗就缴了械,共得大枪30多支。这就是二次赤崖暴动。
1940年秋,张其羽被党组织派到平西抗日根据地学习。这年冬天,张其羽在返回昌黎途中被敌人包围,壮烈牺牲。
抗日战争末期,赤崖成为昌黎抗日中学的诞生地。解放战争初期,赤崖又成为昌黎县民主政府驻地之一。红色精神在这里一直传承、发扬。
昌黎县赤崖村抗日暴动遗址。
昌黎县抗日大暴动牺牲烈士名单。
阳光如瀑,绿树成荫。村庄的硝烟早已褪去,繁华的集市也随着战争的结束和滦河的改道而不在。曾经的日伪警察分驻所旧址现已成为抗日暴动遗址,3间屋里的墙上,陈列着抗战英雄的热血事迹和赤崖村硝烟弥漫的故事,而这些红色故事也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保留下来。
赤崖村党支部书记黄振贵介绍,赤崖村共有住户170户,村民405人,党员32名。村中年长的人都能讲一讲赤崖的革命故事,他们为发生在自己家乡的抗日壮举感到骄傲。
为了缅怀抗日先烈,2016年,村里修缮了抗日暴动遗址,并在当地政府等部门的保护下不断得到维护和更新,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每年都会有大批党员干部和各界群众来这里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和洗礼,表达着对先烈们的崇高敬意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决心。
80多年过去,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赤崖人民正发扬着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革命精神的指引下,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阔步前进。(参考资料《秦皇岛抗战图鉴》《中国共产党秦皇岛市昌黎县历史》)来源:秦皇岛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