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什里的风筝基本上分为硬翅类、软翅类、板形类、船类,品种很多。我们从市场角度出发,从满足市场、满足风筝的花样来做风筝……”5月5日,由廊坊非遗志愿者团队组织的“感受非遗 魅力旅游”公益体验、守艺廊坊非遗大讲堂“百年党史天天读 百工有艺话荣光”活动,走进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小镇,参观第什里风筝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赵艳强的工作室,体验传统风筝制作技艺。
活动现场,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的风筝挂得满墙都是。“扎要达到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糊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绘从画笔的拿捏到勾画,从颜料的选择到搭配都有讲究;放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赵艳强说,风筝制作是个巧活、技术活,不仅涵盖美学,还涉及力学。
活动中,赵艳强从风筝制作开始讲解,并现场演示、互动教学。赵艳强拿起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风筝标本以及风筝实物进行介绍,沙燕风筝根据不同的比例结构分为“胖沙燕”“瘦沙燕”和“娃娃燕”,分别象征体魄粗犷的男性、纤细窈窕的女性和天真活泼的儿童。雌雄两只燕子合在一起称为比翼双飞燕,寓意夫妻和睦相处。其中,蓝色肥燕代表成年男子,是仿成年男子的身型制作;紫色瘦燕代表女性,仿照汉朝宠妃赵飞燕的体态,纤细高挑、身型轻盈;比翼双飞燕头形是左顾右盼的侧脸姿态,通常只画七分脸,眼睛部位相望相对,情义互通。
市民刘龙龙说:“通过短暂的非遗项目体验课,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后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了解廊坊的非遗项目。”
据了解,此次活动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展示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为市民搭建平台与非遗传承人零距离接触。“守艺廊坊”非遗大讲堂今年共举办20期,由廊坊非遗传承人向市民讲解非遗传承,体验传统技艺,包括市数十项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