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绘画,爱好和机会缺一不可
孙克强是固安县彭村乡石各庄村人,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学习书法,为日后研习国画打下一定基础。“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初中开始学习素描。”孙克强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光,“上初中时,每天下午有两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去学习,喜欢历史的学历史,爱好体育的学体育,想上文学课的上文学课,我选择了绘画。”
当年孙克强就读的良乡中学建筑很有特色,图书馆、阅览室为英式风格,教学楼为中国古建筑风格,为学生们绘画提供了很好的标本。老师经常带着他们观察不同风格的建筑群体,让他明白了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画家一定要面向生活、深入生活、植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
“一生与绘画结缘,爱好和机会缺一不可。”孙克强表示,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初中毕业后,他选择了师范专业,按照当时国家规定,师范专业毕业后,要在教师岗位至少工作6年,才能转行。他毕业的前一年,政策调整,可以继续读书。1959年,孙克强经王祖植老师举荐,参加了河北省师范学校(现天津美术学院)的考试,并被录取。“因为我考的是天津美术学院的师范专业,国家有助学补贴,所以父亲不用担心学费问题。”孙克强打趣说。
学习国画,得遇恩师
“绘画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漆画等。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和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孙克强说,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为花鸟画,画法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
“我学习中国画的启蒙老师都很有水平。”提及自己的启蒙老师,孙克强满怀感慨和感恩。在天津美术学院读二年级时,他开始学习中国画,并师从张其冀、孙奇峰等著名画家。孙克强认为,中国画作为精神的载体具有一种本能的超越。与人物、山水相比,花鸟是最能反映人与动植物关系的画科,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自此,他专心学习花鸟画,并通过寄情花鸟,用笔墨抒写自己的情感志趣,体现时代精神。
“牡丹寓意富贵,兰花表现文雅,梅花象征欣欣向荣……花鸟画中的情,来自画家的自身感受,对生活美的发现,美的创造。”他拿起自己还未来得及落款的《荷花情》解读起来,无论是花,还是鸟,主要看它的“头”。每一幅画都是通过事物的精神、笔墨,表现作者的气质和心理面貌,如果一幅画没有作者内在的参与,就没有意义了。
绘画就是在营造一种境界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唐代诗人王维这首语言清新朴素、浅显易懂,清新自然的题画诗写出了画的最高境界。如何将生活的场景转换为艺术的美需要一个追寻过程。参加工作后,孙克强一有时间就背着5公斤的绘画装备,深入各地写生创作。
“对于一个画家,行万里路尤为重要。万卷书可以在家里读,但行万里路,了解自然万事万物更为重要。我在游历中开阔了视野,砥砺了精神,将书本所学在一次次与大自然的磨合中变得鲜活,变得充满灵性,作品也因此变得丰富和厚重。”谈及创作体会,孙克强说。
除了从书中和路上学习,孙克强常往返京津等地,参观齐白石、孙奇峰等大家的画展。“每次参观画展,看一圈后,我会挑选一两幅自己钟意的认真学习,看老师们是如何用笔、用墨的,然后回来默写,寻找自己的不足。”每次观展归来,他都有不同的收获。
多年来,孙克强带着对书画艺术的赤诚之心,将灵魂注入墨彩,笔为心画,彰显百态,用一幅幅饱含创作热情与生命真实感的作品,在时代的卷轴中添上一笔真切质朴的色彩。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义务书画培训,为文化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孙克强先生在作画。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草木舒展生长,花儿竞相开放,鸟儿在空中飞舞。辛勤的画家用笔墨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切。老画家孙克强70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画花鸟传承国粹。
孙克强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他长于写意花鸟画,尤擅画牡丹、荷花、梅花、玉兰、雄鹰、翠鸟、八哥、公鸡等,其作品画风明丽自然,笔墨清新,色调明快,格调高雅,富于情调,曾多次在全国、省、市大展赛中获奖,并在多种专业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