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政务新媒体蓬勃发展,各级党政机关通过新媒体技术和应用,建立有关的官方账号,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凝聚社会共识、创新社会治理,取得了较好成效。政务新媒体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渠道,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是引导网上舆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阵地,是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但同时一些政务新媒体还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信息发布不严谨、建设运维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僵尸”“睡眠”“雷人雷语”“不互动无服务”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
政务新媒体沦为“摆设”现象的出现,一是基层经费、专业人员不足。政务新媒体内容发布涉及策划、拍摄、剪辑等多个环节,需要耗费不少精力,很多政府工作人员平时完成本职工作已属不易,如今身兼数职,实在分身乏术;二是审核监管机制留有漏洞。部分基层账号管理松散,没有相应机制,一些“一把手”不重视,放手给小编随意自发自核,给不当内容发布留下空间;三是考核指标和导向发生偏差。一些地区的政务新媒体片面追求关注量和点赞量,为了政绩考核往往匆忙上马新媒体项目,容易埋下舆情等隐患,甚至会出现“蹭热点”现象。为了让政务新媒体真正的方便群众,真正把政务新媒体办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沟通和办事渠道,要做好“后半篇文章”。
首先,强化顶层设计、理顺开办、注销等机制。要根据不同政府部门的权限,对各类平台进行合理划分,该整合的整合,该协调的协调,该取消的取消,确保平台能够真正发挥价值;其次,形成常态化监督,纠正管理考核导向。政务部门发展新媒体不能只看下载量、关注数、阅读量,而是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民意监督机制,从“给领导看”转变为“给群众用”,真正把政务新媒体办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沟通和办事渠道;再次,健全人员配置,创新内容提升公信力。进行政务新媒体人才资源的培养,组织相关从业者到融媒体中心等单位交流学习,不断提升运维人员的专业素质。(魏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