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抱的花厂峪村,位于青龙满族自治县祖山镇,沟深林密,水声潺潺。这个幽静的小山村是一个革命老区,动人的故事说也说不完。长城蜿蜒到这里尤其陡峭,大概有60到70度的倾斜角。走近看,堆砌长城基座的条形石头上,密密麻麻布满浅坑,就是昔日冀东军与侵华日军苦战时留下的枪弹洞。
时间流逝,很多故事与坍塌的长城墙垣一样,被群山旷野吞没。只有莽莽青岩和年复一年开放的天女木兰花,相互诉说和倾听着不朽的传说,也见证着新时代下这个曾满目疮痍的小山村迎来了怎样的新生。
1942年冬,为打破日军对伪满洲国西南边境线的封锁、更有效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冀东军区党委组建临(榆)、抚(宁)、凌(源)、青(龙)、绥 (中)联合县工委,工委机关和冀东军区七区队队部进驻地形有利、群众基础良好的花厂峪村靴脚沟,并在这里组建了党支部、民兵队,开办了服装厂、兵工厂、党校、野战医院。随后,冀东军区七区队在这里相继开展了锥子山阻击敌寇、铲除日伪军北台子据点、夜袭柳江煤矿敌军等军事斗争,打破了日伪军在长城沿线的统治基础,为战斗打开了新局面。
1943年7月28日,日军调集500多名日伪军发兵花厂峪,对联合县工委机关实施围剿。七区队奋勇阻击敌军,这便是著名的花厂峪口阻击战。那一战,敌军动用3门迫击炮和十几挺轻重机枪,轮番向城楼开火。几番攻防后,七区队三连连长周子丰挑选出两名枪法最好的战士作为狙击手,瞄准敌军指挥官交替射击,日军少佐松本脑门中弹而亡。日伪军顿时乱作一团,溃不成军。
长城花厂峪口阻击战原址。
1943年9月18日,花厂峪口阻击战一个多月后,敌人调集6000多名日伪军,兵分十路,再次对花厂峪实施重兵围剿。周子丰率一个排和工委机关中有战斗能力的青壮年据守五人岭,两天两夜打退敌人31次进攻。周子丰腿部中弹,7名战士负伤,却无一人退出阵地。直至第五天,周子丰在机动排的策应下退出五人岭阵地,带领大家向祖山西北方向突围。
为了找到部队和工委,敌军采用“梳篦子”搜寻战术,一草一木、一屋一洞皆不放过。房屋被烧毁,牲畜无一幸存,6000多亩山林也被焚烧殆尽。当时仅有400余口人的花厂峪村有84人被杀死,其中包括22个襁褓中的婴孩……
为保护工委机关干部突围,在密林中隐蔽的康玉平等母亲们用奶头和棉被捂死自己的亲骨肉,22个婴儿丧生。
为了掩护部队和工委转移,花厂峪群众付出了巨大牺牲。1947年,热河省人民政府郑重授予花厂峪村一面锦旗——铜墙铁壁花厂峪,固若金汤靴脚沟。
铜墙铁壁花厂峪,固若金汤靴脚沟。
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曾为抗日付出巨大牺牲的花厂峪村,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贫困。1988年,时年84岁的抗日英雄周子丰临终前嘱托儿子:“不要忘记老区人民,替我们偿还欠下老区人民的感情债。”遵从父亲的遗愿,周庆信循着父亲的革命足迹来到了花厂峪村。
站在杂草丛生的无名烈士坟前,想到他们为国捐躯,却连一块墓碑都没有,周庆信心情十分沉重。他毅然放弃了退休后城市安逸的生活,在花厂峪长住下来,一边筹建抗日纪念馆,一边笔耕不辍,著书记录花厂峪村的革命历史。
2010年,花厂峪抗日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相继建成。这里也成为一处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红色资源对外开放,为花厂峪村注入了蓬勃生机。
花厂峪抗日纪念馆雕塑。
发展旅游,首先要提升环境,自2019年,村里陆续实施了改扩建道路、改太阳能清洁取暖、改饮用水管线的“三改”工程项目。目前,村里改扩建道路两条:祖山北进东环路14.3公里,村通镇盘山公路9.8公里;改造沿河必经的旅游道路旱厕近50座;村自来水改造项目投入资金350余万元,甘甜、清洁的饮用水解决了村民吃水难、吃水脏的问题……村容村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清明时节,青少年来到烈士陵园祭奠扫墓,党员来到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
如今的花厂峪已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每年游客超10万人。红色文化打造了花厂峪的金字招牌,而特有的生态资源又为花厂峪迎来了八方宾客,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农家乐的火爆。目前26户村民开设农家院,旺季时几乎家家爆满。此外,村里还积极发展板栗等特色农业,去年全村产板栗20多万斤,收入近200万元,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来源:秦皇岛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