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满眼绿意,满面春风。
然而,2003年的那个四月却不一样,那年我们与“非典”病魔狭路相逢。
没人顾上欣赏四月的美景,春风中只看到无数忙碌奔走的身影,携手同心,坚强抗疫,他们为港城270万市民筑起了阻断“非典”的钢铁长城。
他们是靠前指挥、果断决策的主心骨
2003年3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传入北京,并逐步蔓延。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4月初,在我市还没有任何疫情报告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就提前部署,迅速成立了由书记、市长任组长,有关领导任副组长的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疾病控制专家组及诊断治疗专家组、非典型肺炎处理机动队。制定了《秦皇岛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控制预案》,明确了疫情报告和疫情调查的时限及程序,确保一旦疫情发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此后,38次专题会议、18次领导小组会议,运筹帷幄,把控全局,110多条详尽的刚性措施相继出台,从阻断传染渠道、严格预防措施、建立防御体系、积极开展救治以及统一领导、协调联动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措施。
以县、乡、村医疗机构和医疗网点为主线,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参与,反应敏捷、防治结合、信息畅通、覆盖全局的防护体系迅速构建起来,坚持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和群众报告疫情制度,层层制定预案,环环明确责任,确保把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人、落实到岗、落实到位。
4月16日,抚宁县发生在京打工的1名“非典”疑似病例者返乡事件后,市委、市政府当日紧急下发了《关于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预案》,并先后80余次深入县区、部门、机关、学校、企业、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出口等重点单位、重点部位、重点场所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他们是夜以继日、无私奉献的抗非勇士
“到SARS病房,我们必须先穿2条裤子,戴2层帽子,然后穿一件把自己全身包起来只留两只眼睛的猴服,再在猴服外面套3至4件后开口的隔离服,戴防护镜,穿雨靴。只要一动就会胸闷。”市妇幼保健院护士田宏伟当年就是穿着这样一身行头在“非典”病房里工作,她还得“每隔15分钟给病人测一次体温,每30分钟量一次血压,病人吃饭、喝水、大小便,都要管”。
医疗卫生系统是抗击“非典”疫情的主战场,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那些“白衣天使”纷纷变身为“白衣战士”,无私无畏,义无反顾地冲在抗击“非典”第一线,践行着自己救死扶伤的铿锵誓言:我们肩负着全市人民的嘱托,面对死神我们毫不畏惧,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危险留给我们自己。
防治“非典”战疫打响之后,1000多封“请战书”“决心书”及200多份“入党申请书”递交上来,97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作风好的医护人员经过业务培训,奔赴抗击“非典”第一线。
全市共组建应急机动队31支,各定点医院全部落实了发热门诊和隔离室,开辟了专区和隔离病房。全市75个乡镇共设置了176个留观站,并严格采取了隔离、消毒及个人防护措施。人员、车辆、制度和防护物品、治疗药品迅速全面落实到位。
在抗击“非典”一线,党旗始终飘扬。“这里是没有枪林弹雨的战场,与患者的各种接触都有可能被感染。是党员,就要在危险的时刻冲在前面。”时任市第三医院诊治病区“非典”病房主任常占平的话掷地有声,与他一样,在抗击“非典”一线,党员们永远走在最前面,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
他们是临危不惧、众志成城的坚强支撑
这是一场全民动员、全力攻坚的特殊战斗。
当抗疫的集结号吹响,市商贸办、工商、物价、技监、药监等几大部门迅速行动起来,稳定供应,平抑物价,打击以次充好,打击制假售假,保障货丰价稳,市民信心倍增;公安机关在我市的公路、铁路出口共设检测站27个,投入警力5851人,并配合医疗部门,在隔离区等高危地区,执行安全保卫任务;市公用局系统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市民用水、用电、用气和出行的绝对安全;市地税国税出台优惠政策,市财政局开通防“非典”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全力支持“非典”防治工作;宣传部门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和媒体,在解疑释惑、凝聚人心、激扬正气、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爱心如潮,传递着信心与力量。80多岁的离休老干部在一名年轻军人的搀扶下,一步步爬上海港区财政局四楼的捐款大厅,颤巍巍捐出1000元钱,“尽自己的微薄之力”;5名残疾人手摇电动车来到捐款处,代表65名残疾人捐出650元钱,向抗非战士献出爱心;东港镇西寨村一位农民,为抗击“非典”执意拿出一万元,带动全村村民纷纷解囊捐赠;三岁小孩掏出100元压岁钱,给医院的叔叔阿姨买点好吃的……各级财政筹措抗击“非典”资金3136万元,全社会积极向一线医护人员捐款645万元。
阳光总在风雨后。2003年6月3日,我市最后一例“非典”确诊病例痊愈出院。“非典”期间,我市累计共出现5例临床诊断病例和5例疑似病例,192名密切接触者,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农村零感染,学校零感染、企业零感染、建筑工地零感染。
经历了“非典”,我们不仅积累了战胜突发疫情的宝贵经验,并且凝炼出恪尽职守、甘于奉献、迎难而上、顽强拼搏、顾全大局、团结互助的“抗非精神”。
今天,我们对幸福生活充满信心
“比起‘非典’那时候,现在的疫情防控能力可是飞跃式的进步。”市疾控中心的史明坤科长不仅在“非典”一线战斗过,如今,又站在防控新冠最前沿,提到疫情防控能力,他难以掩饰激动的心情。
他所说的那些飞跃式的进步其实我们都能看得见:防护水平升级,N95口罩早已经替代了以前的棉布口罩,不仅安全而且舒适,达到生物安全水平的防护服,对医护人员能够起到全面的保护作用,让他们在救治病人的时候能够保护好自己;诊断能力升级,现在“实验室诊断”取代了曾经的“临床诊断”,目前,我市各级疾控中心和每所二级以上的医院都建立了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可以进行快速、精确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及时发现疫情创造有利条件;治疗水平升级,重症病例呼吸机等医疗设备供应充足,危重症病例使用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的体外生命支持设备,能暂时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减轻患者心肺负担,如呼吸衰竭、心脏骤停等情况,为医疗人员争取更多救治时间。科研水平大步提高,及时研制出疫苗,并普遍接种,这对控制疫情起到关键作用;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的追溯和查找密切接触者的能力大步升级,从以往的靠病人回忆,到现在的“大数据”分析,更及时、更全面撑握密切接触者,对阻断病毒传播,发挥重要作用。
不仅防疫如此,我市安全保障体系整体都得到了全面提升,特别是2018年我市应急管理局成立后,加快了我市应急管理工作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步伐,积极推进集应急指挥信息、监测预警、融合通信调度、视频协同会商、应急管理疫情防控健康管理和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等六大系统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信息化平台建设。目前,市财政已投资330万元,用于应急救援指挥平台硬件建设,交通、地震、防汛等6个系统已接入使用。
安全感是普通百姓最基本、最普遍的渴望。福祸相依,疫情带给我们太多的损失,然而,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通过战胜疫情,总结经验,凝炼精神,提高技术水平,建立起更先进、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为广大百姓提供最踏实的安全感、幸福感,让每一天的生活都洒满阳光。
记者手记:
汲取奋进的力量
“非典”时,我是一个孕期妈妈,记忆中除了消毒水、大口罩外,更多的是无助、恐惧和不知所措。
而今天,作为一名记者,回望那段历史,我的视角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时,自己只是散落在角落里的一个“点”,只关注着自己的点滴,只看到现象的表面;而今,自己变成了一个棋局外的旁观者,能够看出各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良苦用心,看到其他人的努力、奉献与坚持,感受到全面协作、整体运转的巨大力量。
当我一次次与不同的人聊起那段经历时,提起的不管是当时的艰难还是紧张,此刻的表情大都云淡风清,甚至如同讲着曾经的一件趣事,伴随着一阵笑声。时间就像一位用心良苦而又身怀绝技的老师,能把伤痛抚平,把焦虑抚慰,把悲伤治愈,同时却能把得失分明,把道理讲透,把那些曾经经过考验、经过粹炼的东西,更加深刻而客观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如今,建党百年,全党上下广泛开展“学党史”活动。如同从抗击“非典”的经历中,我们吸取养分,从而获得今天我们飞跃式的发展一样,“学党史”应该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必修课,“时间”这位老师始终秉持客观公正,为我们准备好完备的课件,我们一定要深入地学、踏实地学、全面地学,到历史中去汲取力量,完善自我,使我们更有力量地面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来源:秦皇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