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海港区燕海里小区祝桂同老人的家里、下房内,摆放着大大小小各种柳条编织的簸箕、提筐等半成品,阳台上也码放着高高的一摞笸箩及柳条,多少显得有些凌乱,但同时也见证了老手艺人的真实生活。
“祝大爷,这是在编啥呢?”“编小孩儿的手提筐,用来哄小孩。”祝桂同边给小提筐打底边说,编筐是个细致活,柳条要干湿度正好,干了柳条子容易断,过去在老家编筐都是在地窖里编。秦皇岛气候干燥,需要先把柳条喷上水,用塑料袋封起来保湿,编活的时候只能在屋里或下房干活。
祝桂同老人高兴地介绍着自己的手艺。
一天大簸箕只能编两个,小笸箩、小提筐一天也就能赶出3个,一天能卖出百十来元,偶尔也有卖两三百元的时候。“这东西盛啥都好,没有异味,绿色环保,过去人都爱用笸箩装吃的,还有布头、针线啥的。”
用柳条编好的成摞笸箩。
祝桂同老人今年72岁,不仅会柳编手艺,还会磨刀、磨剪子,而且还是个热心肠。邻居崔大爷在一旁不停地夸他:“老爷子一说话总是满脸堆笑,性格好又勤快。谁家菜刀钝了、剪子不锋利了,他都给免费给磨。”
祝桂同老人是山东菏泽人,18岁跟长辈学艺,做了50多年编织活,这门老手艺已经完全融入他的生活。他跟着大女儿到秦皇岛生活已有10多年了,“他喜欢编咱就支持,要是不干了,老人还觉得没有啥营生。”女儿很理解和支持他。
老人在菏泽老家还有5亩地,过些日子他就要赶回老家收麦子,种玉米、种冬小麦……半年在老家忙农活,半年在秦皇岛生活。“现在交通方便,生活跟过去比变化可是太大了,俺们小时候连地瓜干都吃不饱,净饿肚子干活,现在日子多好,想吃啥都有!农忙时回去打理地里的庄稼,农闲时来这里编筐、卖筐,又有营生还有一份收入,我知足。”老人乐呵呵地说。
来源:秦皇岛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