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生和他的“生命种子”
他曾有两次机会与患者初配成功,却在进行高分辨检测时以失败告终,未能进行造血干细胞的捐献;第三次配型成功终于等来了采集计划,却遭逢父亲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左右为难的他放弃了陪伴家人,只身前往石家庄,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为血液病患者送去希望。他就是来自河北邯郸的杨先生,中华骨髓库第11057例、河北省第507例、邯郸市第13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杨先生是邯郸市邱县某卫生院的医生,对于此次造血干细胞捐献,他坦言:“我的成功采集预示着又有一名血液病患者得到了生的希望,救人一命,是我们医务人员的职责,是我们最想看到、最高兴的事情。”
2011年6月,杨医生早在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救治血液病患者的有效方式的前提下,终于留下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志愿者。“我是一名志愿者,这就意味着我的血液有机会给一个患者带来健康,给一个家庭带去希望,这是我的荣幸!”杨医生说。
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工作人员为捐献者献花
第一次“髓”缘是在2014年,接到初配成功电话的杨医生兴奋到彻夜难眠,但可惜的是高分辨检测未通过,第二次初配成功也是因高分辨检测的失败而告终。时间回到去年的11月份,杨医生再次接到初配成功的电话,两次的失败经历让杨医生的期待紧张大于兴奋激动,顺利通过高分辨检测和体检后,杨医生松了口气:“终于,我等到了我的有缘人。”
当杨医生将捐献的决定告诉家人父母时,父母因不了解情况十分担心他的身体健康,杨医生和同为医务工作者的妻子向父母耐心讲解捐献流程和意义,知道捐献无损自身健康还能挽救患者的生命,转而十分支持儿子的决定,并从生活实际行动,做饭讲究营养的前提下变得清淡,妻子还在空余时间陪伴杨医生锻炼身体,支持杨医生减重,尽力将身体调整到利于捐献的最佳状态。体重较大的杨医生在锻炼时些许吃力和劳累,但想到患者可以重获新生、回归生活,杨医生就充满了力量。
大队志愿者代表带来大队志愿者的关爱礼物
随后,采集计划出来了,杨医生为赴石捐献进行最后的准备。此时,家中父亲因膝盖疼痛难忍,必须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我当时看着病床上做完手术身体还很虚弱的父亲,旁边因劳累困乏睡着的母亲,我的眼泪忍不住的就在眼眶里打转。”杨医生说,“但我不能放弃患者,我就去跟我父亲小声地说我该走了,按照采集计划需要到石家庄进行动员剂注射和采集。”杨医生的父亲只是握住他的手,表示支持和给儿子一份力量,希望他采集顺利。
经过采集,杨医生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看到由工作人员递送的患者的《感谢信》,杨医生十分感慨:“他能重获健康,我微不足道的付出就一切都值得!”同时,杨医生也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够伸出双手,用力所能及的付出,汇聚成爱的洪流。
邱县红十字会、捐献者所在医院工作人员到采集现场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