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赴冬奥之约之三十】杨永岗的小骄傲)
腾空、翻腾、转体,利用池壁落差滑降、加速,再腾空……2月19日上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阳光明媚,在云顶滑雪公园B场地,相约北京冬季体育系列测试活动现场,国内选手们在池壁间肆意辗转腾挪,吸引了现场大多数人的目光。云顶场馆群设施经理杨永岗则是人群里不一样的少数。
“不管比赛还是训练,只要设备运转,我们就在现场。”作为云顶场馆群场馆和基础设施领域的负责人,杨永岗和他的团队往往无暇顾及眼前的精彩,只能一门心思关注着配套设施设备的情况。
俗话说五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样长,在云顶滑雪公园,1条比赛专用缆车、4条拖牵不是他们工作的全部,却是最牵扯精力的存在。“缆车和拖牵承担着赛时转运运动员的功能。这些设备平稳运转,运动员就能安全、快速到达指定地点,比赛就能顺畅进行,对于办赛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支撑。”杨永岗如是说。
“这是条目前国内最长的拖牵,长度接近一千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不胜枚举,但它的作用十分重要,是坡面障碍技巧、平行大回转、障碍追逐三条赛道转运运动员到达出发区的最便捷工具。”在云顶滑雪公园A场地和B场地之间,杨永岗边走边介绍,脸上满是骄傲。他说:“考虑到转运效率和安全的重要性,目前,该拖牵的运行速度设定在2米每秒。按照设计,它的最快速度能调整到2.8米每秒,大大高于普通拖牵1.5米每秒左右的运行速度。”
场馆设施可持续利用,是各项基础设施设计建设之初就秉承的理念。就缆车、拖牵等设备而言,杨永岗和他的团队注重在服务测试活动、保障北京冬奥会的同时培养一批当地的运行维护团队,为设施在“后冬奥”时期服务更多体育赛事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
不仅是缆车、拖牵,在场馆和基础设施业务领域的其他方面,从赛道到赛道夜间比赛照明系统、防风网,无不体现着可持续理念,而可拆卸功能房等场馆设施则是贯彻落实节俭办赛精神的典型范例。
一片欢呼声中,又一场相约北京冬季体育系列测试活动开始了,杨永岗和同事们也进入了新一轮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