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好借力,植绿正当时。在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中国大地疫情防控不松劲,绿化不耽误,干部群众以锨为笔,大规模“写绿”。
“一树新栽益四邻,野夫如到旧山春。”植树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优良传统,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古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人们在春耕之余,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水边塘前,包括附近的山林中,栽植树木,在营造宜居环境的同时,也为后人的繁衍和生活,留下一片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福泽之地。新中国成立后,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延续下来。
人人动手,年年植树,这是中华大地上的一道靓丽风景。近年来,人们改善生态的愿望、爱绿植绿护绿的自觉性越来越强,城乡居民居家植绿、种养花草已成习惯,植纪念树、造纪念林成为风尚。特别是过去一年,人们更是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主动加入义务植树、为国添绿的行列。眼下,全社会生态观念得到了普遍提升,但让植树造林更热更火,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开辟更多的城市“绿色空间”,引导和鼓励居民自发参加植树活动;开展有意义、有意思的森林实践课、生态教育课,将绿色树苗植入孩子们的心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棵苗成长为一棵树,一棵树发展成一片林,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绿水青山都是扎扎实实干出来的,不下苦功夫、大气力,仅靠“一阵风”建不成绿色中国。一些地方还存在一些走形式、走过场的问题:“植树活动”大张旗鼓,但活动有余、绿化不足,挂横幅、拍合照热热闹闹,挖坑种树浮皮潦草,有了痕迹就算完事,导致“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这不仅造成时间和人力成本的浪费,也违背了植树绿化的初衷。“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只有日积月累植树造林的潜功,才能造就青山叠翠、江山如画的显功。
植一棵树、留一片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绿色发展,用足植树造林、增绿护绿的功夫,神州大地必将四季常绿、季季有花、幸福满园!
(供稿人:邢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