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满乡莺飞草长,生长于高山的野杜鹃含苞待放。村如其名,花厂峪村便坐落于这满是杜鹃花的山岗之下,长城北侧,祖山风景区东麓。每逢初春,一枝枝、一簇簇的野杜鹃悄然开满山岗,远远望去犹如一团团燃烧的红色火焰。
山沟沟里的英雄凯歌
苍山环抱的花厂峪,扼京冀辽咽喉,进越长城可攻,退居深山可守,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42年冬,为更有效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冀东军区党委组建临(榆)、抚(宁)、凌(源)、青(龙)、绥(中)联合县工委,工委机关和冀东军区七区队队部进驻地形有利、群众基础良好的花厂峪村靴脚沟,并在这里组建了党支部、民兵队,开办了服装厂、兵工厂、党校、野战医院。
1943年7月28日,驻扎在抚宁义院口的日军指挥官调集500多名日伪军集结义院口,发兵花厂峪,对联合县工委机关实施围剿。八路军营长马骥率领三个连的兵力到花厂峪口布下了埋伏,准备给敌人迎头痛击。马骥将周子丰的三连留在花厂峪口,埋伏在东面的长城敌楼里。他亲自带一连、二连出长城口,又折回,爬上花厂峪口西侧的高山顶,对花厂峪口形成东西夹击之势。这便是著名的“花厂峪长城阻击战”。那一战,敌军动用三门迫击炮和十几挺轻重机枪,轮番向城楼开火,几番攻防后,日军少佐中弹而亡,失去指挥官的日伪军顿时乱作一团,溃不成军。
花厂峪长城阻击战,七区队共击毙日伪军100余人。
同年9月,奉冀热辽边区特委之命,七区队队长罗文、副队长马骥带领一连和二连北上凌绥地区参加反蚕食战役,留下三连和工委机关不足200人驻守靴脚沟。兵力空虚的秘密被敌人探知,9月18日,敌人调集近6000名日伪军,由一名日本少将和一名大佐指挥,对靴脚沟重兵围剿,声称要血洗靴脚沟,不让老岭(祖山原名)有一个活口。
200人与6000人之间的对抗,尽管兵力相差如此悬殊,我军战士却没有丝毫胆怯。七区队三连连长周子丰率一个排和工委机关中有战斗能力的青壮年据守五人岭,两天两夜打退敌人31次进攻。周子丰腿部中弹,7名战士负伤,却无一人退出阵地。直至第五天,周子丰在机动排的策应下退出五人岭阵地,带领三连和工委机关全体人员向祖山西北方向突围。
为了找到我部队和工委,敌军采用“梳篦子”搜寻战术,对靴脚沟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洞皆不放过。为了掩护部队和工委转移,花厂峪群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房屋被烧毁,牲畜无一幸存,6000多亩山林也被焚烧殆尽,当时仅有400余口人的花厂峪村有84人被杀死,其中包括22个襁褓中的婴孩……
10月15日,日寇从辽西调运大批军用物资和武器,用120辆胶轮马车途经花厂峪龙头村运往青龙,用来武装日伪新组建的讨伐队。七区队得知情报后,在八路军冀东军区主力部队两个连的配合下,在花厂峪龙头村打了一场伏击战,击毙日伪军33人、打伤12人、俘虏71人,缴获机枪10挺、子弹20箱,步枪1200支、子弹1200箱,缴获押车日伪军步枪115支、黄布200匹、粮食3万余斤。龙头大捷狠狠地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受到冀东军区通令嘉奖。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缕魂。4年间,花厂峪曾发生200多次大小战斗,无数革命先烈把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在李运昌、曾克林、罗文等抗日名将指挥下,取得了长城阻击战、龙头大捷等胜利,人民武装不断扩大,盘踞在这一区域的十几万日伪军被牢牢钳制,有力配合了抗日正面战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热河省人民政府慰问老区人民首站即来到花厂峪村,赠送锦旗一面,上书“铜墙铁壁花厂峪,固若金汤靴脚沟”。这是党和国家对花厂峪抗日根据地的高度赞誉。
最好的祭奠是永远铭记
花厂峪长城烽火台上的累累弹洞,无声地倾诉着战争之殇,铭刻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也成为了日寇侵华的铁证。从花厂峪口向西北走不远就是花厂峪村,占地4.5亩的花厂峪抗日纪念馆坐落于村委会旁,静静地躺在大山的怀抱之中,向后人轻声吟唱着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嘹亮高亢的歌声在纪念馆上空回荡。纪念馆内,抗日英雄周子丰的雕像端庄矗立,面色平和地望着这片他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土地。秦皇岛花厂峪红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花厂峪纪念馆馆长周庆信在工作之余,时常久久凝视父亲周子丰的雕像,沉默不语。
周子丰去世于1988年。临终前,周子丰对周庆信说:“花厂峪人民的恩情不能忘,将来你有出息了,一定要想办法为花厂峪人民办点事。”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周庆信2007年退休后,拒绝了企业的高薪聘请,只身来到花厂峪,一心想为家乡做点事情。其实来花厂峪之前,周庆信心里就打定了主意:建一座抗日纪念馆,将花厂峪英烈们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建纪念馆不比家中盖房子,何止是几万、几十万的事儿。”当了一辈子公职人员的周庆信生活算不上拮据,却也并不富有,“钱”成了建纪念馆最大的障碍。
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庆信结识了河北毕氏集团董事长毕经安。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周庆信更是将花厂峪的故事、父亲的遗愿以及自己的梦想一股脑地讲给了毕经安。一直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毕经安,被花厂峪革命老区的故事深深打动,当即同意出资300万建造花厂峪抗日纪念馆。2010年10月1日,青龙满族自治县红色文化开发重点项目——花厂峪抗日纪念馆终于正式落成开放。
纪念馆建筑主体560平方米,展厅380平方米,分为“壮士北上、星火燎原;日寇铁蹄,残酷暴行;同仇敌忾,铜墙铁壁;杰出人物,不朽丰碑;缅怀英烈,情系老区”五部分。馆内展出题词题字11幅,群雕塑像一座,微缩场景3处,文物78件,图片、照片136张,以声光电技术的应用和大量史料实物的陈列,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坚苦卓绝的斗争历史,提醒人们无论时间过去多久,都不要忘记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奉献一切的先烈们。
纪念馆建成当天,花厂峪烈士陵园同步奠基。为确保陵园顺利施工建设,青龙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为花厂峪革命烈士陵园捐献“特殊党费”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共筹集了建设资金61.21万元。陵园占地24.5亩,位于纪念馆对面的山坡上,由牌楼、战事浮雕、石阶、甬道、纪念碑、烈士墓地、英烈墙、广场7个部分组成,安葬有名烈士128名、无名烈士470名。
革命老区变身红色基地
随着花厂峪抗日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的落成,花厂峪先后被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全国24个单位在此设培训点,累计40多万多人来花厂峪参观学习,接受爱党爱国教育,昔日闭塞的小山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在花厂峪红色教育基地的感召之下,人们纷至沓来,参观学习祭奠活动络绎不绝。
烈士们的家属和后代也来了,参观长辈革命生活的地方,向长眠在这里的英雄们献花。
大中小学的师生们来了,听红色故事,学党史、报党恩,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燕山大学、大庆石油学院秦皇岛分校等驻秦高校把花厂峪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来了,学习红色革命史,重温入党誓词,接受初心使命教育,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激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情。
……
“听着老馆长声情并茂的讲解,看着墙上一幅幅老旧照片、展台上一件件烈士遗物,我们心潮澎湃,感慨当年战斗的艰苦和惨烈,感动老区人民的英勇和坚韧。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这来之不易的和平都是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在参观完花厂峪抗日纪念馆后,河北交投沿海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张晓宇感慨地说。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的将校级军官连续两年来到花厂峪参观学习。”周庆信介绍说,还有很多领导干部及家属前来参观祭拜。
为多渠道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市委、市政府和青龙满族自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以花厂峪红色文化研究会为依托,整合各类资源,以小说、诗歌、散文、电视、电影等多种表现形式,深度挖掘花厂峪红色文化内涵,讲好花厂峪红色故事。目前,长篇报告文学《花厂峪》、多集连环画《铜墙铁壁花厂峪》等著作先后出版。
2014年9月,以花厂峪抗日根据地斗争为背景,以靴脚沟突围和英雄母亲掩护八路军伤病员为原型的数字电影《祖山魂》上映。该电影围绕祖山抗日军民为保护八路军后勤仓库、八路军小伤员与日寇进行殊死斗争这一中心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深刻反映了青龙人民与八路军的血肉亲情以及英勇的民族斗争精神。
“投资1500万元的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的扩建工程已经在筹划之中。同时,我们还在计划筹拍一部反映花厂峪历史的电影,把花厂峪的故事讲给全中国、全世界的人民。”周庆信满怀信心地说。
“花厂峪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不仅为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等提供了一个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教育的阵地,同时也改变了花厂峪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村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花厂峪村党支部书记赵凤鸣对记者说,2009年以来,村容村貌、村民精神面貌、生活质量及旅游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531户1357口人已于2017年全部脱贫。
记者手记:
杜鹃常开英魂永存
山深林密,道路崎岖。在记者看来,即使乘坐现代交通工具前往花厂峪依然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情。70多年前,先辈们不仅要徒步在此生活起居,更要在这里借助着密林遮挡,与敌人们展开殊死的战斗。“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历史选择了花厂峪成为军事要地,而我们党选择花厂峪则是为了抵御外敌侵略、拯救人民群众于水火。
相信,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感动着、鼓舞着、激励着英雄的花厂峪人民,让他们心甘情愿用鲜血和生命掩护八路军将士们安全转移,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让无数英烈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浴血奋斗,最终我们才能彻底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人类和平事业。
杜鹃花常开,英雄们一直都在。祖国和人民从未忘记你们,这盛世如您所愿,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秦皇岛日报记者薛飞 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