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进来,快进来!”张少湖热情地和记者打着招呼。眼前这个男人盘坐在炕上,他双腿残疾、双臂弯曲、一只手掌外翻,但脸上始终挂着温暖的笑容。
张少湖在操作电脑
自学成才,钟情家电维修
张少湖今年49岁,由于身体原因,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学生时光,但自幼坚强的他从未放弃过学习。得益于父亲是一名人民教师,自8岁开始,张少湖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文化知识。
在掌握了基本的识字和算术后,父亲张国权发现张少湖对电路知识非常感兴趣,于是为他购买了许多相关书籍,并鼓励他继续将爱好发展下去。在阅读大量书籍后,张少湖开始尝试拆解家里的一些废旧电器,并将他们复原。受制于身体条件,即使简单的拧下一颗螺丝钉,他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甚至累得满头大汗。
不服输的张少湖,每天拼命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拆解家电对他而言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在能独立完成家电的拆解后,张少湖开始尝试维修一些有故障的家电。
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张少湖每次都会反复查看、思考,找到能佐证故障源的原因。为了能够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解决故障方法,他订购了大量关于电器维修的报纸、杂志。
开始维修时,由于无法做到对烙铁、活扳手、改锥、万用表等常见工具的规范操作,他总是不小心就会受伤。在使用烙铁的过程中,张少湖曾无数次烫伤自己,手指、手臂都曾被烫起过无数水泡。有时,父母看见张少湖艰难地与各种工具“做斗争”,爱子心切的夫妻俩常常心有不忍,劝儿子放弃,但执着的张少湖不肯放弃,竭尽全力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15岁时,张少湖正式开启了家电维修之路。当时,街坊四邻谁家家电故障了,张少湖都会免费为他们修理。久而久之,他不但积累了大量的家电修理经验,而且也获得了大家的信任。此后,来找张少湖维修家电的人越来越多,这给了张少湖很大的信心,因此他下定决心将家电维修作为自己的职业。
设计爱车,实现人生价值
张少湖刚开始为客户维修家电时,由于行动不便,顾客要把需要维修的家电送到他家里,非常不便。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张少湖对外面的世界也越来越憧憬。一天,他的心里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为自己量身设计一辆三轮车。
有了想法后,张少湖说干就干。每天修完家电以后,他将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在了三轮车的设计上。张少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反复修改设计图纸,有了灵感之后,无论昼夜他都会第一时间马上调整。
最终,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打磨,张少湖终于设计出了满意的三轮车图样。他请镇上的工匠按照他的设计图纸将三轮车制作了出来。看到这辆承载着自己无数汗水与梦想的车子出现在眼前,张少湖高兴得彻夜难眠。
刚练习骑车时,张少湖连坐到上面都有非常吃力,每次都需要一点点地“挪”到车上,用自己双手控制方向,双膝控制刹车。每次练习之后,膝盖都会被磨得通红。然而,为了能够看看“外边的世界”,开拓自己的眼界,他始终咬牙坚持着。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练习,张少湖终于能够娴熟地驾驶自己设计的“梦想之车”。于是,他不再局限于在家修理电器,而是开始骑上三轮车走街串巷,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维修达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家用电器日益普及,家电维修行业迎来红利期,手艺日益精进的张少湖也开启了自己事业的 “春天”。那时候,张少湖已经能独立组装电视,快速完成各种日常家电的维修工作,一年收入万元有余,这让他不仅在生活上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且还极大地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
孝字当先,不忘自强奋进
进入21世纪后,由于各项高、精、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一些常见家用电器的维修难度加大,这让张少湖更加努力的提升自己。一次,他耗时四天,反复测试了多次才找到故障源将客户的电视机修好。为了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维修知识,张少湖开始自学电脑知识,力图跟上时代步伐。
然而就在张少湖为了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时,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个家庭。2010年,他的父亲被查出癌症。不久后,他的母亲也患上了小脑萎缩,自此之后,他开始减少工作量,把更多的经精力放在了照顾父母上。两年后,父亲因病去世,张少湖开始全心全意地照顾母亲,但因为缺少了固定的收入来源,一家人生活得非常拮据。
后来,羊二庄回族镇政府针对张少湖的实际情况,为他建档立卡,还为他提供了残疾人信息录入员的岗位。然而,要强的张少湖并未因为国家政策的照顾而放弃自力更生。为了增加收入,他购入了一台打印机,开始低价为周边学校的学生们打印一些试卷等,一年下来也有几千元的收入。
2019年,随着母亲的离世,张少湖开始与患有智力缺陷的哥哥相依为命。去年,张少湖主动联系了黄骅红十字协会,签署了器官捐献协议。谈及捐献初衷,他说:“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免去了我的后顾之忧,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如今,张少湖仍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今后,我会继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希望能够依托自己所掌握的电力知识,进行一些相关方面的发明创造,能够为社会作一些贡献。”对于未来,张少湖依然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