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隧道具体是啥时候建的?干啥用的?还真不清楚,只记得有些年头了,我们小时候经常钻进去玩藏猫猫。”3月5日,记者来到山海关区孟姜镇北营子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代宏伟告诉记者,这些隧道北通往角山长城,南通向山海关城区北街,呈多处分布。
隧道位于北营子村老长城公社卫生院旧址,置身这里仿佛穿越了时空,让人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保留下来的卫生院建筑除木头门窗腐烂、损毁外,卫生院进门西侧的问诊台还在,雕刻的花纹清晰可见,里面的医疗室、病房等有序排列。往前走约十米左侧便是隧道口。代宏伟打开了刚刚安装的隧道灯后,我们一同进入到了这神秘的地下隧道。进隧道口处一侧开凿出来有长方形洞,据代宏伟讲,这些地方曾存放过卫生院的一些医用物品。再往前,隧道变得低矮、只能猫腰通过。隧道水泥地面右侧墙跟设计有小排水沟槽,有些地方还在渗水,隧道两侧墙壁为石砌墙和砖砌,圆拱顶用灰砖或红砖砌成及混凝土浇筑。
北营子村老长城公社卫生院旧址。
老长城公社大礼堂建筑。
长城卫生院前厅问诊台。
进入隧道前方大约300米出现“丁字形”岔道,隧道空间也随之开阔起来,人可直立行走。“丁字口往北去,隧道直接通往角山长城脚下,约三公里长,往南直接通往山海关北街,也是三公里左右。”代宏伟介绍说,“丁字口这段隧道当时设计有瞭望口,据说是查看敌情的,我们小时候就经常结伴在这里钻进钻出地玩,现在里面有些进口都被土封住了。”瞭望口尽管已斑驳破损,可记者透过瞭望口还能清楚地看到角山长城腰铺敌楼和对面民房建筑。
进入地下隧道台阶。
“由于这个隧道工程目前没有资料可查,听村里长辈人说大概开凿于解放初期,是用于备战的。隧道两边凿有大小、深浅不等的长方形空间,是按照当时生活需要及其它必要的一些战备设施配套建设的,很完善。”代宏伟说。
灯光下的隧道及建筑。
“下一步,村里计划依托丰富的长城文化资源,把这封尘已久的地下隧道、山海关长城乡老卫生院、老礼堂等这些老建筑整理、开发出来,打造长城文化产业园,丰富长城旅游载体,打好多元文化牌,助推我们具有满族特色乡村的经济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北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李成锁表示。
文 /图 / 视频:徐道树
编辑:常明明
责编:侯红玲
监审:李庆伟
终审:何义安 周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