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前,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雷锋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朴实无华、润物无声,默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田礼:让更多人传递雷锋精神
“甘老师,我们快到了,您别着急,慢慢活动……”
3月3日上午,田礼和两位志愿者来到位于东港里小区的甘淑芬老人家,老人腿脚不好,担心她听见敲门声着急,先打个电话。上次来时,老人念叨一句:“家里开关松动了,怕漏电……”田礼记在心上,抓紧时间买了开关送上门来。
敲门声刚响,甘淑芬就开了门,嘴里不住地念叨:“都是好孩子,都是好孩子……”
老人嘴里的好孩子田礼,是一位憨厚、阳光的80后小伙儿。这几天,他痛风病发作,走路一瘸一拐的,但仍坚持带着新的开关和工具,拿着墩布、水桶,缓缓爬上4楼,“赶紧修好了,让老人安心,老人爱干净,我们干完活都把地擦干净。”
田礼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维修开关。记者程学水 摄
田礼帮助老人擦地。记者程学水 摄
2008年,从小就被“雷锋精神”感染的田礼在工作之余尝试做公益:无偿献血、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队伍、到空巢老人家服务、为孤儿送物资……他的网名叫“保温杯”——保护你、温暖你,包容你。但他觉得一个人能量有限,希望更多人保护、温暖他人,传递这种力量。
2009年,田礼组建公益QQ群,带领成员每月捐10元,用来给孤儿购买生活和学习用品。没过多久,爱心团队人数猛增,依靠团队的力量,他们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越来越多。2015年,田礼希望搭建起更正规、更广阔的平台,他将自己的公益团队在市民政局注册,成立了民间非营利组织——秦皇岛市学雷锋公益服务中心。
13年来,“保温杯”这个名字由代表一个人,变成一个群体。在田礼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雷锋的队伍中,他也先后获得“河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如今,聚集在田礼周围的爱心志愿者越来越多,团队登记在册并随时可以行动的志愿者已达965人。他们响应省、市相关部门的号召,加入“寸草心爱老敬老”“交通文明示范岗”等公益活动;联合爱心商家,定期慰问环卫工人……
近两年,青少年参与者越来越多,让田礼感触很深:“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有42名年轻人加入,他们都是在外地上学的大学生。学雷锋最重要的是传递雷锋精神,能接班的肯定是青年人。”如今他们组织活动时,在每个年龄段按比例选取报名的人参加,保证青少年可以参与到活动中,让他们有机会跟年长的志愿者探讨、交流。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田礼感慨道:“雷锋精神是伟大的,他们会继续努力,让更多人传递雷锋精神,让温暖洒在每一个角落。”
记者:郭娜
董银柱:点亮贫困孩子的希望
“我去给孩子送学费了啊。”3月3日,吃完早饭,董银柱和妻子招呼一声,骑上他的二手电动车出发了。
51岁的董银柱是青龙七道河乡石城子小学老师,从2014年开始,他“迷”上了帮助贫困孩子,只要听说或是知道谁家孩子上不起学,他总是第一时间赶过去,想方设法为孩子筹集上学费用。
“董老师来了。”“董老师是大好人啊。”“董老师就是活雷锋。”……在村民口中,董银柱是大善人;在孩子们心中,董银柱就是一束光亮。
这次董银柱要看的两个孩子是13岁的姐姐金子蕴、9岁的弟弟金子鸿。董银柱曾教过金子蕴,当时她读一年级,父母早已离婚,母亲走后很少联系。
去年冬天,董银柱无意中了解到金子蕴的父亲和爷爷在一个月内相继病故,只有年迈的奶奶照顾姐弟俩,生活极其艰难。董银柱再也坐不住了,连夜把姐弟俩的情况发到网上,向爱心人士求助。
“按流程应该是先去家里考察,然后把信息提供给爱心人士,再由爱心人士考察核实后再决定是否资助。但因为情况特殊,子蕴又曾经是我的学生,我就卖了一回老脸。”董银柱把信息发布后,与他熟悉的几位爱心人士和北京、天津两个爱心团队的负责人看到后,马上和董银柱联系,直接将善款打给董银柱。
“他们都信任我,直接把善款打过来,我必须把这些钱一笔笔记录好,亲自送到孩子手上。”每笔善款,每次发放,董银柱都做好明细,都有孩子们取款时稚嫩的签字。
董银柱给孩子们发笔记本。(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7年来,董银柱走村串户,翻山越岭,把爱洒向了大山深处的贫困孩子,他用一己之力筹集善款近40万元,加上爱心人士直接送到孩子手中的善款和物资,合计大约有50万元,帮助了50多个贫困孩子。
董银柱,这个名字早已成为这条山沟沟里一张温暖的名片。
记者:赵力楠
毛艳辉:给环卫工一份温暖
3月4日早上7点半,海港区河北大街与红旗路交叉口北侧路段已被打扫干净。孙朝军擦了擦头上的汗,掀起小毛馄饨店的门帘,和其他7名环卫工人一起走进去吃饭。在毛艳辉这儿,他们吃一顿热乎乎的早餐只要3元,更重要的是,这里让他们感到放松、温暖。
毛艳辉为环卫工人端上热乎乎的馄饨。记者朱绍阳 摄
仔细一算,毛艳辉经营这家汤饼店已近10年,而“80岁以上老人免费用餐,环卫工人喝汤半价”的爱心早餐同样供应了近10年。
“我的老家在卢龙县潘庄镇大万石山村,十二三岁时,我母亲来到海港区当环卫工人。她不放心我自己在家,每天凌晨3点就会骑着车带我一起工作。特别冷,特别累,她每天要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中间能有个地方喝杯热水,我们就感到特别温暖。”毛艳辉说,一直以来,她最大的心愿就是不让环卫工人饿肚子工作,让他们能经常感受到那份温暖。
这些年,毛艳辉的汤饼店里总有一张桌子留给环卫工人。在这里吃饭的环卫工人往往会露出比平时更多的笑容。他们和毛艳辉早已熟识,他们知道她是一名环卫工人的女儿,也知道她对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关照。
记者:刘迅
信波:为听障朋友讲述外面世界
她把23年的青春奉献给听障学生,用一双纤手推开听障朋友封闭世界的大门,并坚持不懈地以自己的方式推广手语,带动更多的人一起来关爱身边的残疾人。
信波表示,帮助听障人士融入社会,需要“群体”(手语)的力量。记者 程学水 摄
今年43岁的信波是市特教学校的一名美术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1998年,对手语一点儿不会的她,抱着好奇心、带着两本《中国手语》开始了特教生涯,也是从那时起,她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孩子,并开始痴迷于对手语翻译的研究。
“打手语和我们说话一样,各地有各地的方言,所以要打秦皇岛人能看得懂的手语。” 经过每天上万次的练习,信波在短短一个月便熟练掌握了手语,但她很快发现,不同听障人群有自己的手语习惯,如果完全按照书面上去理解和沟通,并不能准确的表达。
秦皇岛本地有自己特殊的手语环境和表达方式,因此,信波开始走社区、进村庄,细心观察学习他们之间手语的交流习惯。2004年,信波开始利用周末时间义务担任市电视台手语播音员,为秦皇岛的听障朋友们讲述他们看得懂的家乡事、天下事。
除了在荧屏上进行手语传播,十几年来,信波还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民警、社区志愿者、导游等进行手语培训,为消防部门录制安全逃生小视频。当残疾人有纠纷需要打官司时,信波还主动当起了义务法庭翻译员,她希望,每个窗口行业都有工作人员懂得基本的手语表达,这样就会让听障朋友减少很多不便。
公益活动中的信波。记者 程学水 摄
信波说,聋人和听力正常人之间就像隔着一面玻璃墙,彼此能看见但听不见,手语翻译就是要将这面玻璃墙打碎,架起一座彼此沟通的桥,帮助听障人融入社会,感知社会,这对他们来说真的很重要。
记者:赵洁娜
— END —
编辑:侯红玲
责编:侯红玲
监审:李庆伟
终审:何义安 周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