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失去的蓝天是怎么回来的?】“十三五”期间廊坊市全力推进大气污染精治精管精控)
8年前的2013年,地处北京东南50公里的河北省廊坊市,年重污染天数高达85天,PM2.5年均浓度高达11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倒排第9名。延续到“十三五”开局之年的2016年,重污染天数仍然高达30天,PM2.5年均浓度仍高达6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倒排第12名。
8年前,廊坊市市每逢秋冬季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十分频繁,很多企业不能正常生产,很多车辆因单双号限制不能正常出行,很多市民抱怨家里不敢开窗户,甚至有时学校也因污染严重被迫停课……
8年前,廊坊有一名作家,面对秋冬季时常出现的重污染天气,曾撰文发出这样的感叹:“失去的蓝天,还能再回来吗?”
“现在的空气质量真是变好了”“没想到啊,廊坊的蓝天回来得这么快,太有幸福感了”时入2021年春节,记者走进廊坊市的大街小巷、居民家庭和企业,问及对近年来空气质量改善的感受,广大市民无不为日益增多的蓝天白云拍手称快。当年感叹“失去的蓝天,还能再回来吗?”的那名作家,也和广大市民一样,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8年间,廊坊人为什么对空气质量发出前后截然不同的感叹与感慨?廊坊市大气办发布过这样一组数据:
2020年,我市PM2.5年均浓度42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锐减61.8%;重污染天数11天,较2013年锐减87.1%;优良天数252天,比2013年净增120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倒排第49名。“十三五”五年间,我市的空气质量,不仅持续退出全国重点城市倒排前十,而且年年都有大幅度改善,在2018年成功实现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PM2.5改善目标任务。在“十三五”收官之年,我市高标准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京津冀地区圆满完成蓝天保卫战目标任务作出了贡献,连续五年被河北省评为大气污染治理先进市。
廊坊的蓝天为什么能回来得这么快?这些令人赞叹的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呢?
精准治沉疴 猛药除污染
2013年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廊坊市全力融入京津冀协同治霾大局,全面落实“大气十条”,坚决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持续实施精准攻坚,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增进民生福祉。
针对偏煤的能源结构、偏重的产业结构和偏公路的交通运输结构,廊坊摸清家底,对症下药。以高质量发展为契机,调结构、去产能、开展散煤和“散乱污”治理,廊坊持续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治沉疴需要下猛药。我市在强化末端治理、过程治理的同时,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和协同治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主官上阵、挂图作战”和“科学精准、全民参战”等一系列超常规的措施和力度,推动污染防治专项整治不断朝纵深方向推进。摆脱了“雾蒙蒙”,廊坊重回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为把有限的治污经费用在刀刃上,切实做到科学治污、精准治霾,廊坊市政府与国家顶级治霾团队签订相关协议,引进科技技术人才,为廊坊大气污染治理把脉问诊、开方治污。通过建立空气质量管控平台和实施“一年一策”“一污一策”“一企一策”“一厂一策”,对污染源持续跟踪摸底,有力实现空气质量年年有进步、持续大改善。
如今,城乡家家燃煤、户户冒烟的100多万台小煤炉,被燃气炉、电炉所替代;9258台3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被集中供热超低排放企业和超低排放燃气锅炉所替代;4家钢铁企业全面停产转型,廊坊建成“无钢市”;14000多家散乱污企业被动态取缔或退城搬迁、入园生产、改造升级;黄标车取缔清零,重型污染车辆全部在“电子眼”的监控监测之下实现提标改造、有序限行;各类建设和拆迁工地实现人技联防的扬尘污染管控全覆盖。
精准做管控 全力破瓶颈
经过持续多年的攻坚治“霾”,廊坊市PM2.5平均浓度大幅度削减,而大气污染的另一个“元凶”——臭氧,逐渐成为影响廊坊空气质量深度改善的瓶颈性难题。仅2019年,因臭氧污染,廊坊就失去了76个优良天。
痛定思痛,2020年,我市接受以往教训,提早开展了“夏病冬治”行动,与驻市专家组一起科学谋划、及早部署,出台《臭氧污染管控实施方案》,按照目标定量化、措施精细化、治理协同化、管理差异化的原则,深入开展能源清洁化替代工程、工业污染深度治理工程、VOCs深度治理工程、移动源治理、精细化管理提升等6项系统工程,通过持续开展重点行业VOCs专项整治,实行重点VOCs企业夏季错峰生产等措施,引导全市共同应对臭氧污染难题。2020年夏季,臭氧导致的污染天同比减少7天。
在永清经济开发区最高的一根大烟囱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河北南玻玻璃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国内著名的特种玻璃生产企业。
“玻璃在窑内熔化的环节,虽然采用天然气作为唯一燃料,但燃烧环节还是会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要经过电除尘、脱硝、脱硫、布袋除尘等环保设施处理,最终通过烟囱排到大气中。”公司总经理助理武林雨介绍说,经过处理后,烟囱排放的气体中,氮氧化物浓度控制在200毫克/立方米以下,比国家标准低了3倍多;二氧化硫浓度控制在50毫克/立方米以下,比国家标准低了整整7倍。
原辅材料封闭进棚,原料采用袋装,物料输送采用封闭廊道,转运点、投料口加装袋式除尘器……在南玻公司,每个易产生污染的环节都在企业的精细管理之下。“臭氧污染严重的季节是夏天,但我们全年都不会放松对污染物的控制。近两年,公司还为每台环保设备安装了备用设备,‘用一备一’,哪个出现问题都可以随时替换。”武林雨介绍。
在立邦涂料(河北)有限公司,一套去年购置的沸石转轮浓缩设备正在运转。“我们公司使用沸石转轮处理废气,车间废气经原有的除尘和活性炭设备处理后与总废气管连接,进入沸石转轮进行吸附浓缩和催化氧化分解净化,VOCs废气通过沸石转轮浓缩后,能有效被吸附于沸石中,处理效率可达90%以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浓度小于30毫克/立方米,大大低于国内最严的地方标准。”公司环保经理田海龙说。
有组织排放要治理,无组织排放也要治理。“对厂区存储、运输等环节产生的无组织排放我们也进行了收集处理。这是专家组帮我们做好全面精细化管理的好成果。”田海龙说。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廊坊市在专家组的技术指导下,建立14个服务保障专班,一边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一边帮助企业治理VOCs和氮氧化物,从而有力减轻了臭氧污染,有效增加了优良天数,为“十三五”收官之年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抓帮扶 倾力促提升
“过去遇上重污染天气二级应急响应,企业要部分限产。如今环保绩效被评上A级,实现了全部正常生产!”采访中,廊坊市神州节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铁彦对记者说,在最近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因为没有限产,他们与上海客户签下的2000万元订单得以如期兑现。
作为在国内绝热吸音材料行业产销量名列前茅的优质企业,神州节能近年来在环保治理上持续加大投入,但去年申请评选环保绩效A级企业时未获通过。评级失败后,省、市生态环境部门专家多次深入企业调研,为其“问诊把脉”。
去年8月,廊坊市生态环境局派出帮扶工作组来到该企业,转车间、看流程,逐环节查找漏洞。“环保要求生产过程封闭管理,但企业只是紧闭了车间门窗,这样照样有污染,还会造成消防隐患!”工作组帮企业找出了问题的症结。
随后,神州节能投入700万元,对生产线加装了玻璃罩,并增上一套催化燃烧治污设备,问题迎刃而解。2020年10月,该企业顺利获评环保A级企业。“企业实现绿色生产,提升了企业形象和社会认可度,当月订单增了15%!”高铁彦说。
“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2018年,生态环境部出台差别化管控优惠措施,规定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环保A级企业可正常生产。
廊坊市平衡大气污染防治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抓好“六稳”“六保”工作基础上,坚持大气污染治理“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不断出台和完善鼓励政策,坚定企业治污决心。同时,全市环保系统持续开展“万名环保干部入万企”活动,组建11支常态化帮扶工作组,聘请专家组成技术团队深入企业一线,“问诊开方”。
2018年,廊坊市只有1家企业符合环保A级标准;2019年,又有4家企业通过技改提升获评环保A级;2020年,获评环保A级的企业增至22家,占全省环保A级企业总数的19%。2020年短短一年间,廊坊环保A级企业增长了3倍多。
“疫情常态化防控情况下,我们更应设身处地考虑企业实际困难,不能只是处罚,更重要的是帮助企业提高环保意识,主动治污、绿色生产。”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还建立起企业动态监管正面清单,将全市355家重点工程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出口企业纳入其中,日常少检查、不打扰,重污染天气期间对环保A级企业不停产、不限产,真正实现企业绿色发展、大气环境持续改善。
不仅如此,为推动企业自觉治污,切实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市一边帮企业治污,一边积极为企业申请污染治理国家补贴资金,目前已申报补贴资金1.5亿余元。
用心用情用功用力,为企业“点穴治病”,服务企业提升整治效果,企业尝到绿色生产的甜头儿,心悦诚服,积极提标改造,“要我治理”转向“我要治理”的良好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蓝天常在”非一日之功。过去几年,我市顺应百姓期待,有力有效促进大气环境持续改善;未来,将以更强的定力、更足的动力和更高的标准守护蓝天白云,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幸福感,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河北增添“廊坊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