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面塑、做风车、绘糖画……市民玩得不亦乐乎。为了给“留廊就地过年”人员提供喜庆祥和的新春生活,2月13日至26日,廊坊非遗志愿者团队联合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廊坊非遗小传承人基地,在九天休闲谷汉艺坊非遗体验馆开展以“留廊过大年 非遗有好礼”为主题的公益非遗系列体验课,通过简单易学的非遗手工体验活动将传统民俗、地方文化和春节欢乐喜庆的气氛融会到一起,让广大市民在年俗文化大餐中,尽享廊坊浓浓年味儿。
面塑闹新年 唤起儿时记忆
线上预约、戴口罩、测体温、扫行程码,2月13日上午,10人以下的非遗系列体验课程的第一课——面塑非遗课在汉艺坊非遗体验馆正式开课。
“面塑俗称捏面人,以糯米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活动中,面塑制作技艺传承人高继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面塑历史和面塑的特点,随后细致讲解面塑的技巧,将趣味性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简单的面塑造型入手,教大家制作面塑作品。
拈于指尖,成于瞬间。高继泽在彩泥的抻拉揉捏中呈现出一片玫瑰花瓣,根据玫瑰花的造型特点挑选相应的面泥颜色,再将花瓣灵巧地组合在签子上,每一步骤讲解细致且趣味横生,几分钟内,一朵玫瑰花就做成了。
“宝贝,这里要稍微挖掉一些,小牛的两条腿才能站起来,咱们捏的是立体小牛,得让它‘站’起来,对吧?”“这个玫瑰花的花瓣边上要薄一点”……在高继泽的指导下,不同颜色的面团通过大家的捏、搓、揉、掀……
范丽萍是安徽省亳州人,每年都会回家过年,今年响应号召,就地过年,“今天的体验活动,勾起我很多儿时的记忆,很温馨,这个年过得很有意义。”今年9岁的蒋雨泽刚刚捏制完一头“面塑牛”,“原来面塑是这么回事儿呀,真好玩儿!”
糖画庆新春 勾勒出甜蜜年味儿
麦芽糖、竹签子、勺子,家伙什儿一摆,糖画民间艺人刘永山用手感受了一下盆中麦芽糖的温度和柔软度……2月14日下午,糖画体验活动开始。
刘永山介绍,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糖为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各种各样的形状。
趁热一气呵成,刘永山手起勺落,汲取了传统皮影制作的特征及雕刻技法,十二生肖、飞禽走兽说来就来,随着缕缕糖丝的飘洒,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你面前,再趁热粘上一根竹签,大功告成。“这也太像了吧!”“这么快就完成了一一头活灵活现的小牛……”参加体验活动的市民连连称赞。
“每当看到晶莹剔透的糖人,总是会唤起我儿时记忆和那份淡忘已久的欢乐与甜蜜。”市民邵春晖说。
刘永山带着参加体验活动的孩子们一笔一画绘出图案。一幅幅寓意美好的糖画“相继出炉”,洋溢着浓浓年味。看着自己的设计图成了糖画,孩子们果断咬一口,“甜!”
风车纳新福 转来百姓平安生活
“风车,起源于周朝。它用高粱秆、胶泥瓣儿和彩纸扎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车又名吉祥轮,八卦风轮。在民间代表着喜庆和吉祥。”2月15日,在风车体验活动现场,传统风车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王克学拿起一架风车讲解,风车制作工艺繁琐,从风车架子、鼓帮、到鼓面、风车轮至少需要四五十道工序,其中用于制作泥鼓的黏土非常讲究。
“要选择黏性大、不僵硬的土,把泥浆过滤、沉淀后做成大小标准、薄厚一致的鼓帮,放置3至5天阴干。鼓面是用比较薄的牛皮纸做的,粘鼓面时要绷平,松紧合适,这样鼓槌敲打时才能发出清脆的声音。”王克学一边向市民讲解,一边带领市民小心翼翼地缠绕风车,一点点地固定好各个部位。颜色各异的成品风车随风转动,为冬日增添了一抹亮色。
“老师,风车迎风后的响声是什么原理?”“你家的风车和别的风车用什么区别吗?” 市民们积极举手提出困惑,而王克学的解答、在亲手实践中获得的非遗知识也印入他们的脑海。
“放下手机、关掉电视、走出家门,过一个传统中国年,这样的春节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市民王晓东说,“这样的文化体验活动,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传统年俗文化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廊坊非遗志愿者团队负责人邵荣伟介绍说,“这些传统习俗蕴含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我们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必须想办法呵护好、传承好、弘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