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别样春节别样过 别样年味别样浓 三河市的乡亲父老这样过年)
忙碌的日子过得很快,刚吃过腊八粥,转眼又迈过了小年。小年是百姓过年的开始,在往年,农民开始杀鸡宰羊,准备年货,就等一家人团聚,大年三十团团圆圆地一起吃饺子。但今年与往年不同,为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全省的疫情常态管控仍在进行。“这样的春节怎么过?”,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到基层进行寻访,发现了“别样年味别样的浓”。
农民代表李大妈,“居家防疫显初心”,过成“酸酸”的年。
李大妈60多岁,是三河市李旗庄镇大定福村的一名普通农民,高中毕业,生活简朴,没有什么特长技能,多年来基本靠种田持家生活。现在老两口生活在村,子女工作在外,只是逢年过节才能回家。别看李大妈没见过大世面,但是觉悟却不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李大妈早早就报名参加了志愿者队伍,帮助村里开展防疫工作。看卡口认真负责,依章办事;做排查细致谨慎,精益求精。组织核酸检测她跑前跑后,维持秩序,讲解政策;人口排查起底她敲门上户,只为不落一户一人。现在天气寒冷,但李大妈每天晚上都要到执勤卡口为值班人员送去村民捐赠的零食饮品,在她看来,这样的生活很充实。这个春节她打算继续做村街防疫志愿者,不过多准备年货,不大肆张灯结彩,寒而不简、酸而有度,过成一个“酸酸”的年。
李大妈(右一)清点卡口捐赠的零食饮品
工人代表杨大叔,“就地过年报党恩”,过成“甜甜”的年。
杨大叔50多岁,是李旗庄镇永固钢构厂的一名焊接工人。杨大叔老家在外省,已有一年的时间没有回家。本打算临近春节多请几天假,提前回家陪家人过个团圆年。谁成想元旦过后,河北出现疫情,全省人民都积极的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杨大叔在三河工作已有十多年,这里乡邻友善、民风淳朴,他已经爱上了这片土地,把自己当成了三河人,把三河当成自己的家。为减少人员流动,三河市政府号召广大在外务工人员就地过年。杨大叔看到消息后陷入了纠结。已经一年没回家了,家里有80多岁的老母亲,也有妻儿老小,这个年不回去过还像什么家,怎能对得起家里人。在连续几天的和妻子的视频聊天过程中,贤惠的妻子看出了他的心事,劝慰杨大叔老母亲她会照顾好,家里事她会料理好,希望丈夫响应当地号召,安安心心就地过年。厂领导也很温情,过年期间给驻厂工人们提高了伙食标准,鼓励工人们和家人多聊天、多通话,让杨大叔过一个“甜甜”的年。
干部代表田大哥,“取消休假稳社会”,过成“苦苦”的年。
田大哥40多岁,是李旗庄镇政府的一名机关干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他一直肩扛重任、冲锋在工作第一线。平时看上去一身柔弱书生气,但防疫工作中却表现出了铁人气质。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他没有休过一天假;而忙碌的排查报统工作,甚至让他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条,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中共党员的本色初心。“疫情不退决不收兵”是他给自己定下的工作目标,“疫情不退决不休假”也是他给自己定下的工作誓言。工作起来生龙活虎,放松下来幽默诙谐,他身上总是迸射出拼命三郎的冲劲与活力。这个春节他准备驻守单位备勤防疫,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苦中有乐,苦中带甜。他把辛苦的工作比成是“品咖啡”,他要把这个年过成一个“苦苦”的年。
田大哥在电脑前认真工作
群众代表李大姐,“服从大局为人民”,过成“辣辣”的年。
李大姐40来岁,是李旗庄镇诚然餐饮店的一名私营店主。他和老公经营着这家快餐店,一家人也都居住在这家店。店面不大,属小本生意,主要是店内经营排骨火锅。在国内冷链食品发现阳性新冠病毒后,三河随之组织了冷链食品的安全检查。为了保证顾客的安全,李大姐舍小家、顾大家,和丈夫商议暂时休店,居家防疫。儿子在外省读大学,因有学习任务,要推迟一个月返乡,提前预定了返乡机票。然而在启程之前,与三河市相邻的北京市大兴区、顺义区均发生了疫情,使得本市防控措施随之趋紧。李大姐响应政府号召,与儿子商议,让儿子退订了机票,在学校申请异地过年。过去每年,亲戚朋友都要来店看望李大姐年迈的婆婆,过来拜年。为了不给防疫工作添麻烦,李大姐已提前电话通知各位亲朋今年互相取消走亲拜年,用微信拜年同样可以表达心意。李大姐打算建立一个亲戚朋友的微信群,春节期间利用微信进行多人视频聊天。大家可以晒厨艺、可以比才艺,共同参与、共同娱乐,把这个年过成一个“辣辣”的年。(通讯员 贾可玉 曹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