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春走基层】薛记糕点:甜甜年味浓)
“支付宝收款56元,微信收款72元……”1月29日上午,霸州市胜芳古镇内的一家传统糕点铺子——“薛记糕点”收款提示音陆续响起。随着春节脚步声渐近,薛记糕点的生意也红火了起来。这家糕点铺子有近百年历史,四代人心血,只为传承不变的味道。
一份事业 百年坚守
年是有味道的。薛家是传统味道的手艺人,更是“守艺人”。他们传承祖辈手艺,遵祖训,守候着祖辈延续的味道。
清末,十几岁的薛博亨私塾毕业后,到北京传统元宵店学徒。因为元宵不易保存,夏天就改制绿豆糕、传统京糕和传统糕点。学成归来,薛博亨把技艺传给儿子薛乃芳。
1930年前后,薛博亨在胜芳老街开了一家糕点铺子,叫“薛记糕点”。
近百年过去,“薛记糕点”的手艺传到第三代传承人薛景宽的手里。16岁起,他与甜糖油面打交道,一晃有42个年头了。
燃烧的炉火,总能给予食物一种厚重的味道,生出一种特别的清香,这是永远无法取代的传统味道。
走进“薛记糕点”的后厨房,一阵阵香甜软糯的糕粉甜香味扑鼻而来。房间一角,泛着古香古色的点心模具,透出温润的光。薛景宽一家正在忙着制作“枣泥酥”,揉粉、制模、切块,各道工序手起刀落、一气呵成。
糕点如人 品质为上
薛景宽介绍,“京八件”传统糕点以面粉或米粉、糖、油脂、蛋、乳品等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辅料、馅料。
“制作一块合格的糕点,需经和面、开酥、包馅、出形、烤制等数道工艺流程。烘烤的温度、面团的硬度、馅料的甜度,都要严格把控,面粉、馅料,须按照比例投放。”薛景宽说。
不一会儿,一个个造型精致,底厚、馅多、面薄的传统酥皮糕点跃然眼前,酥皮蓝子、喜字酥、牛舌饼、福字酥、枣泥卷、虾酥……15种糕点在薛景宽的双手下渐次成型。一块块精致的糕点整齐放置在烤盘内,这些传统糕点承载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留在人们记忆中浓浓的年味儿。
坚持手工,是“薛记糕点”对美味传承的不变法则。薛景宽回忆说:“小时候,我经常看父亲做糕点,他们在案板揉面团,我也拿着一团面在手里揉,到十几岁时,每天帮大人打打下手,渐渐也就学到了一二。”
二十分钟的上下烘烤,热腾腾的点心出锅了。咬上一口,皮酥而不散,馅绵而不柴,入口易化,唇齿留香。
春节临近 销售火爆
在胜芳这个重商之地,薛家人对传统手艺一直执着坚守着,努力把这种味道一代代传承下去。
如今,薛景宽把手艺传给了三个儿子:薛亮、薛晟、薛昊。这些年,三兄弟没分家,儿媳们也帮忙打下手儿。每天,一家人一起做糕点,一派温馨和睦景象,老店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春节临近,“薛记”每天都要生产75公斤、15个品种的糕点。“进入腊月,就开始制作过年备货的糕点了。因为是手工制作,当天制作的基本卖光,一天能卖出数百斤。”薛景宽告诉记者。
进入腊月后,人们拜访亲戚朋友渐多,对糕点的需求很大,薛景宽一家都是六七点就起床开工,忙到晚上九点才结束,“我们做了几十年的传统老字号,哪怕过年不休息也不能耽误顾客的事儿。”
“来6个礼盒!”一位老顾客上门。精心制成的糕点,再以土黄色的点心纸包裹,盖上一张印有“薛记糕点”字样的红纸,系上牛皮绳,一个极具年代特色的传统点心包就诞生了。
多年来,每到传统节日、婚丧嫁娶,胜芳人都会到“薛记糕点”买上一份伴手礼。尽管每天顾客盈门,但因坚持手工制作,时常供不应求。在胜芳人的心里,吃的是糕点,买的是情怀。品着“薛记”的老味道,收获的是乡愁、更是幸福、回忆。(张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