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春走基层】康宁街社区的“爬楼专业户”)
在广阳区银河北路街道办事处康宁街社区,工作人员的标配不仅有电脑、电话等,还有人手一份的登记底册及一双运动鞋。疫情防控以来,组织居民核酸检测、排查外来人员、张贴宣传条幅、运送生活必需品……逐楼逐户上门,他们“解锁”了爬楼新技能,更是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爬楼专业户”。
刘荣荣正在和志愿者核对走访情况。
爬楼“爬”出检测效率
“爬楼专业户”的由来,还得从第一次全民核酸检测说起。康宁街辖区有较大规模的生活区、有6栋老旧小区和一处平房区,还有多处写字楼和商业区,尽管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强,人口、家庭情况复杂,但核酸检测效率很高,居民们没出楼、没挨冻,纷纷点赞。
“就拿万达小区来说,如果让居民自主排队,整个院都得站满了不说,居民们还得受累受冻。“康宁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刘荣荣琢磨着,怎样让居民不停留、不扎堆、快速检、快速回,“我们在万达小区南北两个区各安排了2个检测点,每个检测点都安排在单元楼大厅,让居民不出楼就可以完成检测。”
为不落下一人,社区工作人员爬楼敲门,每次通知3到5层的居民下楼做检测。检测完一批,再爬楼通知一批。检测中登记信息,了解到居民家里有老人、孩子不便出门的,就上门做检测。
万达小区南区居民陈炜从下楼到完成核酸检测,用时不到10分钟,“检测前,工作人员敲门通知,一户落不下。第一次没赶上的,还会再次敲门确认,真是把工作做到了家!”
光万达小区南区,就有7个单元,每单元4栋楼,868户。不管是50来岁的老社区工作者,还是“90后”社区“新兵”,33层的居民楼,每个人都爬了四五次。社区工作者王华美有一次爬楼下来,累得瘫坐在马路牙子上,可她一看到居民们满意的笑脸,顿时觉得充满了力量。
爬楼敲门查找疏漏
做核酸检测时,挨户逐人登记。检测完后,社区工作人员又开始忙着录入、核查。
“哪户做了?做了多少人?哪户没做?赶紧记录下来,统一电话联系。”刘荣荣说,那几个日日夜夜,工作人员吃住在社区,饿了泡一碗方便面,累了把棉袄盖头上休息一会儿。静悄悄的夜里,只听到噼里啪啦的键盘声。
通过录入、对比,刘荣荣和同事们共核查出500余人两次核酸检测信息对不上。第二天,大家守在电话旁,挨个回访、记录,“这一圈下来,大伙儿嗓子都哑了。但为了不遗漏一人,我们只能用最笨但也最保险的招儿,抱着厚厚的登记底册,再爬一次楼,逐户核对。”有一个细节让刘荣荣印象特别深刻,“有居民在家门上贴出一张纸条,写着‘全家共5人,已完成2次核酸检测。社区工作人员辛苦了!’有居民理解和支持,我们挺欣慰的。”
如今在社区,一摞摞厚厚的底册,因为被翻看多遍,纸张已经破旧。尽管已经全部录入到电脑,但工作人员仍视它们为“宝贝”。
“表上有每一位居民的具体信息、做核酸检测的详细情况等,不仅涉及居民们的隐私,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在办理居民出入证时,这些底册都发挥了大作用。”刘荣荣说,居民们只要携带身份证到社区,即可通过电脑和底册两种方式核查,几分钟就办理完毕。
“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在这期间没少费心,经常很晚了还在忙碌。有了他们,我们住得安心、踏实!”居民黄女士竖起大拇指。
爬楼送出温馨服务
在康宁街社区,每个小区、每栋居民楼都有一个社区工作人员组建的微信群。居民有问题、困难,可以随时在群里找工作人员咨询。疫情防控期间,针对外地返廊人员,他们又组建了专门的微信群。每天,群中最“活跃”的就是社区工作人员。
“报体温了!”每天上下午各一次,“90后”社区工作者王珊准时在微信群里“喊话”。在做好体温监测的基础上,社区工作人员还随时准备提供跑腿儿服务。
“您有什么需求,打个电话就行或在微信里说一声,我们再帮您买。牛奶和大米放在家门口了,您方便的时候拿进去。”这是社区工作人员同居家防疫居民的日常对话内容之一。
随着春节临近,返廊人员逐渐增多,“返廊人员要提前报备,了解防疫政策,并配合居家健康检测。”刘荣荣说。为了让返廊人员安心、放心居家防疫,社区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刘荣荣和同事们的手机号不仅成了“热线”,他们也化身成为“快递小哥”送生活用品,保障隔离人员的正常生活。
“刘书记,我的体温计坏了,能否帮我买一个新的?”“王珊同志,我需要买几种药,发到您微信了”……提供政策咨询、配送生活用品、收集生活垃圾,社区工作人员每天上下楼都要跑好几趟。
“在这个微信群,从嘘寒问暖到政策咨询,再到买菜送药。社区工作人员的辛劳,我们都看在眼里。感谢社区这个大家庭,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微信群里昵称为“玺柳”的居民说道。(曹明明 苗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