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午后,新华区民族路上,行人三三两两、悠闲地选购食品。一位市民走进路南一家很老式的糕点铺,进门就问:“白皮和小麻花还有吗?一样来二斤。”
绿豆糕、白皮点心、牛舌饼、小麻花……这家店里,纯手工制作的传统糕点,含蓄婉约又平易近人。用油纸一包,盖上大红的福字,捆好,拎走。只觉瞬间穿越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这个店铺就是金汤瓶糕点店。店面不大,人气却极旺,点心卖断货是常有的事,逢年过节更是供不应求。为什么一块小小的糕点,能让人垂涎欲滴?一间看起来不起眼的糕点铺会吸引“铁粉”无数?
壹 传统手工制美味
走上狭窄的楼梯,来到金汤瓶糕点店二楼。工作间里,57岁的老板白洪亮,正带着家人忙活。3个人分工协作,揉面、擀皮儿、包馅儿、印花、送烤箱,片刻不得闲。
此时,他们正在制作的是店铺主打点心之一——白皮点心。淡淡的咸香味儿扑鼻而来,白洪亮介绍:“这是椒盐馅儿的。”
“面要揉多长时间、皮儿擀多厚、馅儿调多久,包括面粉等原材料选择,都有严格标准。手工制作,力道和时间都不能省。”白洪亮说。
说起手艺传承,还得追溯到1979年。白洪亮的父亲白树良曾在作坊当学徒,学会了这门手艺。后来重拾手艺,走上了手工制作点心的路。“那会儿以批发为主,种类也单调,主要就是绿豆糕。给各个小卖部、商场供货。”白洪亮说。
上世纪80年代,生意火爆。白洪亮回忆,来批货的人,在门口排起长队。小卖部的店主们,带着马扎,唠着嗑儿,等点心出炉,恨不得直接上去抢,有的甚至因为买不上还会起争执。白洪亮说:“那时候经常连夜加班赶货,可即使24小时工作,也仍是供不应求。”
“那时候,人们刚从物资匮乏的年代过来,很多人会通过买点心改善一下生活,但供人们选择的食物却很少。我们糕点铺算是走在前列了。”白洪亮说。
1990年以后,市场丰富起来,生意不像当初那样火爆,但积累了一批老客户。2000年前后,“金汤瓶”开始了自产自销。
贰 热乎着就卖光了
淡黄色的绿豆糕、酥软的白皮点心、脆生生的小麻花……形状各异的糕点,无论放在食盒还是盘子中,都自成一道美食,吃起来清香可口,甜而不腻。有的顾客,隔三差五就得来买一次,仿佛上瘾一般。糕点店每年要休一次长假,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有的老顾客会提前囤好点心,省得过年期间想吃买不到。
“现在是早8时开门,18时30分差不多就关门了。”白洪亮说,10时以后,16时以后,是店铺最忙碌的时候。“顾客多的时候,售货员忙不过来,我们就得下楼帮忙。”白洪亮说。
每天工作8小时,传统糕点也就能做出100公斤到150公斤,白洪亮说,你看,就我们3个人,纯手工,这已经是极限了,多了做不出来。白皮点心很受欢迎,几乎都是还热乎着就卖光了。来得晚,就只能等第二天再来买。
而每逢中秋、春节,销量几乎是平时的20倍,也是糕点铺为数不多的加班时间段。“每到这个时段,得招聘临时工帮忙。”白洪亮说。
二楼制作传统糕点,一楼做西点,销售店面也在一楼。7个人,把店铺经营得有声有色。现在,糕点铺品种有五六十种。不仅传承着老式手工糕点,也增加了甜甜圈、奶酪酥、戚风蛋糕等新式甜点。
叁 “小而美”吸“铁粉”
几年前,有位青岛的顾客来店里买点心,介绍白洪亮去青岛开分店。白洪亮回绝了。“纯手工制作,要保证质量,必须亲力亲为。开分店,怕制作水准达不到。”白洪亮说。
“生意好,保证质量是前提。一次不用心,顾客下次可能就不会来了。我们家回头客很多的。”白洪亮说,“每次扫码付款后,会显示顾客是第几次到店。10次、20次、50次……这样的顾客太多了,甚至还有上百次的。”
回头客多,顾客口口相传,又会吸引新顾客。不仅沧州本地,还吸引了天津、山东、广东等一些外地顾客。去年,糕点铺销售额比前年增长20%。
白洪亮坦言,“小而美”是老辈人的想法,在日复一日的传承中,渗透到了白家每个人心中。不求创造多大销量,但求保证每一份质量。虽然没有成文的规定,但诚信经营、精益求精、亲力亲为等经营理念,已经刻进他们的骨子里。这也是店铺发展40余年,吸引“铁粉”无数的奥秘。(张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