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变“废”为“宝”,治理城市“垃圾病”,让资源更循环、生活更舒适、环境更美丽的“良药”。然而,部分地区尽管垃圾分类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却依然轻飘飘,不愿分类、不会分类、不能分类的问题屡见不鲜,让我们的生活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阴霾。靶向垃圾分类难题,厚植生活绿色“土壤”迫在眉睫。
健全制度,让机制“活起来”。“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制度上的漏洞往往成为垃圾分类的“拦路虎”。织牢制度之网,需做好“同”和“异”两篇文章。一方面,坚持统一性,完善垃圾处理制度。统一垃圾分类标准,健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杜绝垃圾收运混杂、后期处理不科学等问题。同时,加快垃圾分类及再生资源的“两网”融合,提升分类处理的效率和资源化水平。另一方面,坚持差异性,落实垃圾分类制度。深入调研城区与乡村、居民区与商业区等垃圾分类问题的不同特征,因地制宜制定措施及机制,并分类推进,避免“一张图”,力求下好垃圾分类的“绣花儿”功,提升垃圾分类实效。
创新模式,让管理“新起来”。“严管就是厚爱,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自律不能代替他律。”推行垃圾分类,科学管理是关键。一方面,实行积分制管理。以户为单位,在社区或行政村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制,对正确扔垃圾者增加积分,按季度结算,给积分高的家庭一定的日用品等奖励,对积分较低的家庭增加水电费收取额度等,力求奖罚分明,倒逼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探索智能+方式。利用智能系统控制分类垃圾桶,发出当地方言版的提示语,提醒市民正确实行垃圾分类,同时,赋予人脸识别功能,对于经常垃圾不分类的市民,进行“红灯”警示,以此约束人民群众,促进其实行垃圾正确分类。
社会号召,让市民“动起来”。“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推进垃圾分类不是政府一方的“独家演奏”,而应政府和市民等来一场“大合唱”。一方面,加大宣传“造声势”。通过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介和电视、报纸、广播、漫画等传统媒体,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垃圾分类的方法和相关奖罚措施,力求让市民想分类、会分类。另一方面,树立典型“强氛围”。定期评选“最美家庭”“最美单位”及“最脏家庭”“最脏单位”等,并进行公示,促进市民向优秀者看齐,以落后者为戒,营造垃圾科学分类的氛围。
“让子孙后代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这一美好愿景离我们并不遥远,需要以垃圾分类为支点,以绿色发展为重点,才能促进绿色生活“款款来”、美丽中国“入画来”。(供稿人:常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