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气象谚语】雪上加霜,有时也没那么糟)
人们常把接连遭遇灾害,喻为“雪上加霜”。而作为天气现象,它指在地面或地物的积雪上,再凝结一层霜。
在长江中下游雨雪冷湿天气的尾期,转晴之时,一些地面有积雪的地方,在雪面又凝结了霜,有的农民认为“雪上加霜”,可能对农作物危害更重;而在另一些有降雪未形成积雪的地方,地面与地物上也见白霜,还有气温虽降至0℃以下,地面却不见结霜,有的农民就认为,这种危害比“雪上加霜”轻。
其实不然,无论是“雪上加霜”还是“无雪遭霜”,都表明地面气温达到0℃或以下,而且往往是在雨雪转晴的夜间到凌晨,在冷平流与地面或雪面较强辐射冷却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气温下降,并常现极端最低值,对在田农作物都会产生危害。
相对而言,有积雪的地方,雪有很多空隙是热的不良导体,像一床被子,对土壤中的热量有防扩散作用。在雪面形成的霜,在水汽凝华成冰晶时,还可以释放部分潜热,这样对越冬作物的危害相对轻一些。相反,无积雪的地面作物茎叶表面结霜,由于辐射冷却更甚,反而危害偏重。
如果气温降到0℃以下而未结霜,此贬称为“黑霜”。与“雪上加霜”的地区相比,这种情况对作物的危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