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文化扶贫是全面的扶贫,服务于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作为更高层级的需求,其发展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因而越是贫困地区,文化发展水平越是滞后。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往往存在空白和缺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得不到满足,现有的文化资源得不到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开发。文化扶贫不仅可以补足脱贫工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短板,还能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盘活贫困地区文化资源,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建设,从而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是文化扶贫是精神的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突出体现在“扶志”和“扶智”。贫困地区长期贫困的原因除了地区限制、经济水平等客观因素外,文化贫困和落后文化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十分严重。一些封闭落后的思想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面对贫困问题产生“等、要、靠”的消极情绪,甚至抱残守缺用怀疑和拒绝的态度看待扶贫工作,鼓吹读书无用论、争抢贫困县的帽子。文化扶贫能够推进贫困地区群众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念,摒弃不良习气和落后思想,增强科学常识和理性认识,排除阻碍农村发展的文化因素,从而鼓舞贫困地区人民自觉努力奋斗,抓住党和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红利,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是文化扶贫是彻底的扶贫,是预防再度返贫的根源性举措。贫困是一个阶段性的状态,能否走出贫困靠的不止是一时的救助,更需要强大的内生动力。如果扶贫工作只停留在经济和物质层面,已经脱贫的群众是极易再度回到贫困的状态。这不仅是对扶贫资源的浪费,更会使贫困群众产生怀疑和不满情绪,因此防止返贫和脱贫攻坚同样重要。一个负债累累的企业家遇到比贫困户更艰难的情况仍然可以度过难关重新出发,而贫困户即使手握各种补贴资源却依然可能再度返贫,这其中的本质差别就在于文化。人的文化素质是制约贫困地区减贫脱贫的关键,这里的文化素质不仅是坚决脱贫的意志品质,还有规划未来实现理想的能力。只有进行深度的文化扶贫,才能实现对贫困地区社会、文化、经济的系统升级,实现扶贫工作从治标向治本的转变。(供稿人: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