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快节奏的生活里存在着慢状态:在校学生的假期作业等等再写;职场白领的分析报告缓缓再做;办事人员的手头工作拖拖再说……这种遇事总要“等一等”“缓一缓”“拖一拖”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拖延症”。
据相关调查显示,多数人都患有一定程度的“拖延症”,而值得警惕的是,“拖延症”在干部队伍中同样存在:有的干部对上级交代的任务总是“不着急”,心想明天再干,致使本可以非常漂亮且轻松完成的任务,仓促解决、草草收场;有的干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总是“等一等”,稍后再说,即便是小问题,也会因为“需要走程序”“领导在开会”等“正当”理由一拖再拖。
无论是“不着急”明天再干;还是“等一等”稍后再说,都是典型的作风病。而这种现象的产生缘于个别干部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缺乏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古语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显然,干部的“拖延症”若不加以重视,终有一天会“病入膏肓”,进而带坏整个干部队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政治生态环境。
防止“拖延症”,关键得对症下药。首先,自我开刀是前提。作为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查摆自身问题,多对自己做几次全身“扫描”,扫描自己是否存在观望心态、侥幸心理,是否常说“不着急”“等一等”。其次,强化问责是关键。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考核监督,让党员干部时刻绷紧神经,保持紧迫感,切实把“混日子”的干部揪出来、踢出去,把“勇担当”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再次,群众监督是保障。群众的眼睛最雪亮,加强群众监督,倒逼党员干部不敢拖、不能拖,同时,将群众评价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让“拖延症”干部过不了关。
新时代当有新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怀揣梦想乘风破浪,做时不我待的行动者、只争朝夕的实干家,彻底和“拖延症”说再见。(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