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春运取消?快递停运?冷冻食品不能吃?)
新年将至
大家早已按捺不住回家的心!
但憧憬回家过年景象的时候
网上却流传出不少谣言
01.2021年春运取消?
没有的事!
近日,某网站发布了一篇《广东省2021春运取消》的文章,称有一份“广东省人民政府文件”表示:“根据全国疫情情况结合我省情况,2021年春运取消。”还煞有介事地提到了“三步走放假”,第一步就是“学校12月15号前全部分批放假”。
2021年春运真的会取消吗?不少网友也急了
事实上,12月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官网上发布了《2021年元旦火车票12月3日开售1月28日开启春运》一文,文章中明确表示“1月28日,开启为期40天的2021年春运”。“春运取消”的传言不攻自破!
02.全国物流将陆续停运?
老谣言又热传!
另据上海网络辟谣消息,一张“全国物流停运时间表”也广为流传。表上详细标注了2021年春节期间全国物流停发的时间,包括广西在内,多地1月初就会停运。
类似的表格并不止一个版本,但除了时间稍有变化之外,内容大同小异。
据上观新闻报道,记者致电EMS、顺丰、申通等多家快递公司官方客服电话,客服人员都表示目前没有接到过物流停发的通知。事实上,快递公司放假或是运输线停运并非统一规定,而是各快递公司根据情况自行决定,没有全国版本的时间表。
而每年1月和12月,“全国物流停运时间表”都会在网上热传。今年热传的所谓“时间表”也是根据历年传言拼凑嫁接的,和2021年春节假期完全不符。
03.2021年春晚节目单出炉”?
大咖同台的神操作也是醉了
近日,还有多份“2021年春晚节目单”开始在网上流传。其中最“迷幻”的一份,在歌舞《武汉加油,世界加油》中,竟然出现了钟南山、张伯礼、陈薇、武汉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和明星同台演出的安排。而配乐诗朗诵《中国农民丰收节赋》的表演者竟然是袁隆平等......
记者搜索了央视网官网、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官方微博等官方渠道,均未查询到2021年春晚节目单。根据往年惯例和晚会编排需求,央视春晚节目单一般都是等到临近春节前最后一刻,也就是腊月二十九才会公布。
04.“SB”开头的醋,喝了有害健康
不负责任!
网络上有篇很热门的文章,说是“醋瓶身上印有SB这2个字母,再便宜也不建议买”。此外该篇文章还声称配制食醋是“勾兑醋”,人吃久了会影响健康。那么配制食醋是什么?它由什么成分构成?是否像网上传的那样有害健康呢?
一、产品标准号以“SB”开头的醋是什么醋?
网传文章中提到的“SB”指的是产品标准号代号名称。“SB”和“GB”都是常见的产品标准号代号名称。“SB”指推荐性商务行业标准,即商务部行业标准;“GB”指推荐性国家标准,即"国家标准"。网络上关于醋的产品标准GB/T18187的现行版本是2000年发布的,包括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两类发酵方式。执行这个标准意味着产品是酿造食醋。而SB/T 10337-2012则是配制食醋的标准。
酿造食醋和配制食醋是食醋的两种生产方式,只要是合格产品,都不存在安全和健康方面的问题。鼓吹“瓶身上印有SB这2个字母,再便宜也不买”是不负责任的。
二、称配制食醋为“勾兑醋”是一种丑化的说法
网上说“一般酿造醋的配料有水、大米(麦麸、粳米等粮食)、食用盐、白砂糖、少量的辛香料等,这样的醋可以放心购买”,“如果配料表中没有粮食,只有冰醋、乳酸、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都是勾兑醋,这样的醋就不要买了,不仅口感不好,其中的添加剂吃多了也会影响身体健康”。上述说法并不准确。
按照生产方式,食醋可以分为两大类:酿造食醋和配制食醋。前者使用粮食为主料,经过发酵得到,后者使用冰醋酸或者酿造醋,加入其他辅料配制而成。
二者都是合法的生产方式,产品标准和风味不同。把“配制食醋”称为“勾兑醋”,是一种“丑化”的说法。不管是酿造和配制,只要是合格产品,安全性都不成问题。口感是一个很主观的体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偏好。尤其是针对不同的用途,最适合的醋也有所不同,所以宣称“口感不好”并不合理,说“其中的添加剂吃多了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就可以算是谣言了。
05.新冠疫苗会导致妇女“不孕”?
你质疑我们中国的专家?
一则自今年12月开始
在西方世界传播的疫情谣言
近日也以“笔记”的形式出现在
国内的微信朋友圈里
据环球时报报道,这则由西方国家的反疫苗群体编造出来的谣言,已经引起了多家西方主流媒体和科普人士的批判,因为这则谣言里的很多说法都没有科学依据。国内的疫苗专家陶黎纳表示,从目前全球许多国家都在进行的疫苗临床三期试验的结果来看,并没有证据显示目前全球那些备受关注的主流新冠疫苗,包括中国研发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因此,只要是经过严谨的研发和临床试验流程,并通过国家监管部门审批后上市的新冠疫苗,大众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并不会出现西方那些反疫苗群体所宣称的“可怕”情况。
06.冷冻食品不能吃了?
不必过分担心
最近一段时期,部分进口冷冻食品(尤其是冷冻生鲜产品)外包装等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引发各种猜测。
尚未发现因直接食用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疫情期间,市民们只需要做好日常防护与消杀,仍然可以放心食用市场上流通的冷链产品。(国务院联防联控)
为避免潜在风险,专家建议,在选购进口冷冻食品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购买冷冻食品时,尽量避免手直接触碰
购买海鲜产品回家后,可用75%酒精消毒
储存此类产品时,最好采用独立封闭包装
切割时,也要注意生熟分开
食物需充分煮熟后再食用
食品安全五原则
日常饮食中,疾控专家提醒,应遵循食品安全五原则来做好防病的措施,确保饮食安全。
一是食用清洁的食物和水。选择新鲜、干净的食物,选择干净的水加工食物,做好加工器具的消毒。
二是要保持清洁。特别是注意做好手卫生、带口罩。如外出购物以及接触生的食物时,手不要去揉眼睛,也不要抠鼻子。处理完肉、水产品等生的食物时,最好是用肥皂和流动干净的水来洗手,最少是20秒。
三是要生熟分开。加工存放食品的时候要按照生熟分开的原则,防止交叉污染。
四是食物要彻底煮熟。食物要煮熟煮透,尤其是我们买的生肉、生的水产品一定要彻底加热,这样可以把微生物彻底杀灭。
五是要把食品存在于安全的温度下。买回来生肉和生的水产品时,可以在放冰箱之前先分割,并且按照一次食用的量分别包装。存放的时候还要跟熟的食品分开。食物做好了之后,尽可能在两个小时之内吃完,如果不能够马上吃完,最好冷藏,冷藏之后在吃之前还要彻底加热。
最后,再次提醒广大市民近期谨慎购买进口冷冻肉制品和水产品,同时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降低感染新冠病毒风险。
这个一定要听吴尊友提醒:元旦春节病毒传播风险加大
关于元旦、春节谣言是假的,但这份严肃的提醒是真的!
21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元旦、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大、传染病传播风险会明显增大;同时物流量加大,随着温度降低,由境外输入的冷链物品或货物,造成病毒输入、感染的风险也会加大。为应对这些风险,国家已部署今冬明春防止疫情反弹的各项措施。个人也要做好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