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真实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真实版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葛淑霞 摄
12月16日,莲池区假日山水华庭,上午10点30分,一片冬日暖阳。租住在这里的杜香菊带着丈夫边晒太阳边和居民们说说笑笑,见到记者,她说:“我一天的安排比上班还有规律,这个点该回家了。”
丈夫张道宽今年77岁,2019年5月14日患了脑梗,右身偏瘫生活不能自理,一年多,在杜香菊的精心护理下,如今恢复到能独立行走、吃饭、如厕,生活基本自理。
原本多病的她
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今年69岁的杜香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白内障,每个月要到医院拿一次药,天天打胰岛素。她清楚地记得,去年5月14日,老两口骑着自行车又一次到医院取药,“那几天他说话不清楚,我拿完药让医生给他看看,结果医生说栓住了。”杜香菊有点不相信,曾经当过兵的丈夫身体很好,来时还能骑自行车,怎么会得病呢?
当天办理了住院,张道宽被诊断为脑梗,随后病情恶化,右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他不能进食,连喝水都呛,后来只能插胃管;患有脑萎缩、前列腺炎,晚上睡不着觉,尿频便秘,一晚上尿12次。“医生说他这样的情况很少见。”16天后,医生建议出院,当时还插着胃管。
张道宽在锻炼胳膊。
杜香菊没有放弃,医院不留,她给丈夫找了一家康复中心,一住就是半年。在那里,科学训练,她日夜精心伺候,同时,多方打听寻医问药:“一定要他好起来,就是傻,我要让他傻得慢点。”
她不让丈夫受一点委屈,不用尿袋,不直接用尿不湿,她叫人做好新棉花新褥垫铺在尿不湿上,天天换洗;一辈子省吃俭用的她为丈夫却舍得花钱,600元一盒药只能吃三天,她一下就买了8盒。就这样,丈夫的失眠和前列腺炎经过对症下药治好了,插了一个月的胃管也拔掉了。
按“课程表”执行
一天排得满满
“我家有味吗?”一进门,杜香菊首先问记者这句话。虽然是租住的房子,但她收拾得干干净净,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放在阳台上晾晒,床单干净,一个小棉垫铺在床的内侧,家里没有一点异味。
每天8点之前,吃完早饭,吃完药,杜香菊先收拾好卫生,再协助丈夫做一个小时的康复训练。她示意丈夫做一遍,只见张道宽像孩子似地从沙发上站起来,走到卧室躺在床上。杜香菊先扶着他的右臂上下摆动30下,“下一组动作,双手抱拳。”张道宽上下摆动,嘴里数着1、2、3……“这个动作要做100下,原来他数着数着就忘了,现在数到100没问题。”接下来还有摸头训练,这些动作都是儿子从手机上学来再教给杜香菊的。
每天上午,杜香菊辅助丈夫锻炼按摩一小时。
9点,杜香菊扛着马扎拉着张道宽下楼,开始在小区健身器上活动活动,在太阳底下与社区居民交流交流。10点半回到家,先为丈夫准备好一天中第一顿水果加餐:火龙果、猕猴桃、香蕉。12点之前,老两口吃完午饭,休息一小时。下午1点准时起床,杜香菊将一袋鲜奶一盒酸奶混合好给丈夫喝下,“天天喝,有利于润肠通便。”然后,老两口又出门下楼,开始远距离训练。
世纪华庭南边有一片健身器,每天下午,他们从家到那儿走个来回,路上顺便买菜。今年5月15日那天,“老伴坐轮椅整一年,我给他商量要不要扔掉轮椅,他点头同意了。”从此,每天杜香菊都拉着丈夫走到那里,第一次用了1小时50分钟,来回走了近4个小时。“回来时,他走不动闹脾气,累得哭,我就打开随身扛着的小马扎,让他坐下歇会儿,给他按摩、鼓励。”渐渐地,两人走得越来越快,用时缩短到1小时30分、1小时20分,现在1小时就走到了。
下午4点半回到家,杜香菊给丈夫第二次水果加餐。晚饭后,由于糖尿病,她自己到楼下再走一个小时,回到家为丈夫烧水泡脚,让他睡觉,“我得等到10点打了甘精胰岛素才能睡。”这一天的安排才算结束。
拉着丈夫天天锻炼
成了小区里的一道风景
杜香菊拉着丈夫天天外出锻炼,不离不弃,成了小区里的一道风景。她说:“人们看见我们就打招呼,有的根本就不认识。”从大家的眼里,她看到的不是瞧不起,而是羡慕的目光。
丈夫得了这样的病,杜香菊说他当兵时是警卫员,很精神,得病后,话说不清楚,流哈喇,“我得让他活得有尊严,在家里的威望还在。”她将丈夫的衣服里里外外全部换成了新的,外出时穿得干净得体。在家里,她教育孩子们一定得尊敬父亲。“孩子们一到我这儿先喊爸爸,走时给他打招呼,让他体会到这个家庭没有抛弃他。”
杜香菊没有文凭,但热爱读书。她15岁上班干临时工,开了15年饭店,养了15年牛,她说女人一定要独立能养活自己。“我印象深刻,书里说‘读好书,交高人’。”她用自己朴素的理解让平凡的日子过得精彩。
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媳妇孝顺,家庭和睦。儿子给父亲的座便器两侧安好扶手,给家里买米面油,甚至洗衣粉他都给买回来,不让母亲干重活;老两口穿的衣服都是儿媳妇想着备置,疫情期间买口罩,冬天冷了给买帽子。
采访完记者要走,张道宽站起来相送,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