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多穆壶·清
中国瓷器种类万千,仅壶类就千姿百态。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有一种壶,形甚特别,略如直截之竹筒,惟于上半截旁出一嘴,嘴作龙形,其盖在顶处甚平,不露盖也。顶略同僧帽形,向嘴一边较高,向背一边斜矮。身有数截,纯竹筒形,惟每截均绘花,乃素三彩,龙螭海马之属,名曰多穆壶”。按此描述探寻,您会在沧博历史厅发现一件极为相似的三彩多穆壶。
此壶远观颜色暗绿,俯身近观有绿、黄、紫三彩渲染纹饰。壶身通体以细线勾勒的海水纹为背景,海水片片相叠,鳞次栉比,间以白色海浪。茫茫海水间,有八匹天马顾盼生姿、展翅奔驰。壶身主体由从木质多穆壶身箍带演变而来的箍状纹将其分隔成四部分,最上层口沿部有僧帽形冠,可防止倾倒液体时壶盖掉落和茶水外溢。壶嘴是一条从海兽嘴里挺出的龙首,坚劲有力。与壶嘴相对的一侧,有三系呈虎头形,可安装带球体的长链式提手。局部观之,画面绘制一丝不苟:纤细繁缛的海水纹与海浪、天马纹衔接紧密而线条又互不逾界;天马颈部鬃毛、眼部睫毛、嘴部牙齿、双翅斑点、龙首的鳞片、壶身箍带的菱格等细节尽皆表现。整体观之,龙首出于茫茫海水间,似神龙见首不见尾,波涛下似潜伏巨大而神秘的龙身,天马奔驰其上,气势苍茫磅礴。
“多穆”是蒙古、西藏词语的音译。多穆壶用于盛放酥油茶或奶茶,元代流行于蒙古人的生活中。元朝将西藏纳入管辖范围,多穆壶随之传入西藏。明末后金政权大量吸收蒙、藏等民族文化,多穆壶逐渐成为其日常用具,后随清军入关在宫廷中发挥重要作用。清朝皇帝崇奉藏传佛教,与蒙藏地区的僧侣往来频繁,故多穆壶也随之勃兴,用于赏赐、观赏陈设或供佛教高僧使用,后随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变迁,多穆壶也流落到全国各地。
造型奇特的多穆壶,实则融合了蒙、藏、满等多民族的审美风格,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交流融合,是统治者联络民族共通情感的桥梁,其中含有维护民族团结和睦,长治久安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