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
李保国教授生前的电话
故事:
李保国教授生前35年如一日奋战在科技扶贫一线,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如今,李保国教授逝世已四年有余,但他的手机号码,依旧时常响起。
作为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科技扶贫服务队”的核心成员,郭素萍在爱人李保国教授逝世后,毅然接过了带领科技扶贫队下乡的重任。李保国教授生前,手机号码就是果农们的科技服务热线,常年24小时开机,李教授去世后,郭素萍不仅承担起了接听热线的任务,并且把自己的电话号码也向社会公布。
不是在果园,就是在去果园的路上。和老李在世时一样,郭素萍每年90%以上的时间,都泡在了田间地头。她扎根一线,一天要走两三万步;她彻夜不眠,带领果农战胜恶劣天气变化;她坚持信念,把对李保国的思念化作动力,克服一切困难,行走在果园。
在郭素萍的带领下,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科技扶贫服务队, 聚集了各方专家,成长为极具行动力和影响力的科技扶贫团队,他们传承李保国精神,三年来,对接帮扶贫困村105个,共惠及农户3万余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专家团队中的很多成员,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微信向果农公开。李保国科技扶贫服务队的号码,真正成为了果农们值得信赖的,永不失联的号码。
“保国手机”永不掉线!
讲述者:李保国教授爱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 郭素萍
“每次打电话发微信,那都是秒回!”
“随时有问题随时发微信,发图片。”
“啥时间给她打电话,她都能记着你这个事。”
“有求必应!”
来自保定、邢台、邯郸、衡水等河北多地的果农们,说起一个手机号码,纷纷这样评价。
果农们口中的所说的这个号码,是原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生前的电话。
李保国教授生前35年如一日奋战在科技扶贫一线,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如今,李保国教授逝世已四年有余,但他的手机号码,依旧时常响起。
李保国教授走了,科技扶贫服务的脚步不能停。
“把防护做好,这个黑核桃就没问题……”,接电话的是李保国教授的爱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郭素萍。
作为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科技扶贫服务队”的核心成员,郭素萍在爱人李保国教授逝世后,毅然接过了带领科技扶贫队下乡的重任。李保国教授生前,手机号码,就是果农们的科技服务热线,常年24小时开机,李教授去世后,郭素萍不仅承担起了接听热线的任务,并且把自己的电话号码也向社会公布。
“所有给我打电话的,白天没有接到的,晚上我都要给回回去。”
郭素萍说:“这一个电话,对咱们来说,接与不接可能问题不大,但是对一个果农,对一个家庭来说,可能这个电话就影响到,他想发展林果业的一个信心,遇到困难以后,解决不了,你种好的树,没准就刨了。”
“李老师一去,心里没底了”,来自保定的核桃种植户王呈千说,“可当时郭素萍老师语气特别坚定,说,没事,什么事保国虽然不在了,但是你找我,我给你们办。”
“郭老师她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我这块。”保定市竞秀区树莓种植户李凤云说
2020年7月的一天,室外气温近40度,郭素萍如约来到邢台临城赵庄乡,为果农进行现场培训。由于约定的时间是上午九点,郭素萍五点多就早早起来,六点钟从保定准时出发。
在奔波的车上,郭素萍向我们介绍:“一天跑千数来里地,那是没有问题的,春天栽植树木的时候,哪个园要栽,这一天下来就是三万多步的时候也有,两万多步的时候也有,因为他在栽植的时候,你得来回地走,看着他指导。”
不是在果园,就是在去果园的路上。和老李在世时一样,郭素萍每年90%以上的时间,都泡在了田间地头。
只要有倒春寒,都有不眠夜。
在沙发上窝着,衣服也不敢脱,时刻注意着手机里果农反馈的情况——但凡从广播听到,哪里有极端天气变化,郭素萍就是这样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
2018年的4月15日,河北大部分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倒春寒,那个上,是让郭素萍和很多老乡都难以忘怀的不眠夜。
“核桃芽子已经长到5公分左右了,吐着小嫩芽,而且那雪噗噗的下,那叶子上全是雪”,保定核桃种植户王呈先,谈起当时的情景红了眼眶:“我说这回可完了,真是睡不着觉。我说这李老师刚走,这怎么办。发了个朋友圈,为他点亮了一缕蜡烛。”
王呈千在朋友圈里缅怀李保国老师并写道:“那年的大雪您在,苹果没减产,今年的大雪,我们该怎么办?”
没想到凌晨三点多,郭素萍就给他回了微信:“按原来的办法办,熏烟、晃雪!”
与此同时,邢台临城的苹果种植户杨双奎,也一直跟郭素萍通过手机频繁互动,杨双奎说,那个晚上,全村果农整夜一直在山上盯着,接近零度的时候,他就每半个小时给郭素萍发个图片汇报情况。
“到一度多的时候,郭老师说,不行,继续下降马上得熏烟”,杨双奎说起那晚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大喇叭一广播,全村的果农都在地里等着,就等着这句话,点火。”
在那张老沙发上,郭素萍不知道看过多少个天色逐渐转亮,但是每一次,得知科技扶贫点上没受害,心里就特别高兴。“觉得又闯过一关。”郭素萍兴奋地说。”
手机传递的是思念,也是信念。
翻开微信朋友圈,郭素萍几乎每天都要转发“网祭追思李保国”的微信链接,伴随着一支又一只支思念蜡烛被点亮,郭素萍记录着:这的桃熟了,那的苹果红了,今天又辅导了两个园子;老朋友过世了,小孙女出生了……好像远在天国的老李,透过手机,依旧能听见她细细碎碎的念叨。
郭素萍说,李老师走了以后,说不难,那是不可能的。李保国会开车,以前他俩是说走就走,有一年晚霜,两人连夜开车,天亮就到了绿岭基地,完了紧接着就到了富岗基地。可现在剩下郭素萍自己,就只能坐公交,等火车。
“在他刚没的时候,我坐公交车的时候,还有坐火车的时候,我心里特别难受,那时候我就在那等车,我就哭,我就想,保国如果要在的话,这不就是很简单的一点事吗。”回想起当时的艰难和思念,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郭素萍忍不住落下泪来:“我哭,哭我也得等着,我不会说我不方便了,我就不去了。”
之所以能坚持下来,郭素萍觉得,是因为她和老李干事的目标是一致的,理想也是一样的。李保国在世时,俩人就有共识:见不得农民穷!
李保国刚去世的那段时间,郭素萍走进每个果园,都会想起他的身影,睡不着觉更是常事,但她心里终究放不下那些果农,不服输,不能输,是她的承诺,也是选择。
“这就是理想信念!”,郭素萍说,“咱们想办法,把这个穷山恶水,变成绿水青山,这样农民不就能端上金饭碗银饭碗吗。”
在郭素萍的带领下,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科技扶贫服务队,目前共有队员953人,成立分队26支,小队122支;对接帮扶贫困村105个,涵盖帮扶项目88个;三年来,共惠及农户3万余人次。
“聚集在一块,李保国的团队,不是像过去李老师在的时候,光主要是学校的力量,我现在是集大伙的力量。”郭素萍谈起她的团队,欣慰与骄傲,溢于言表。
核桃种植专家陈利英,现在都是李保国科技扶贫服务队的骨干力量,“各个口上,各个行业的,聚集到一起。大家形成一个团队。”陈力英介绍说,在他们这个团队里,手机也是二十四小时开机的,电话微信都是公开的。
在李保国精神感召下,2019年,河北省62个贫困县、10个深度贫困县的206个深度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建立“科技聚焦产业 产业带动扶贫”长效机制。全省5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2个绿山富民科技示范基地,144家农业众创空间-星创天地、180家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相继建成。科技部门和广大教育科技工作者,用科技的力量让山变绿、人变富、村变美,为高质量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
“我就干到我走不了,干不动那天为止,我能干多少干多少,我能干多点干多点,尽我的全力,能为果农做点服务。”郭素萍说完,便又走向了果园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