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正值平菇销售好时节,沧州黄骅滕庄子镇南王曼村的村民刘金录每天凌晨3点都会把事先采摘好的平菇拿到市场上,这些平菇成色好、口感佳,市场供不应求。
笔者来到刘金录的家庭农场,看到17个温室大棚整齐地排列着,大棚里的平菇正在蓬勃生长。
刘金录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曾经家中的几亩耕地种植传统作物,一年下来付出很大,但产出差强人意,日子过得紧巴巴。20年前,刘金录萌生了种蘑菇的想法。他买来菌种,两口子起早贪黑地干,由于种植经验不足,第一年只产出一万多斤。“起初种蘑菇的时候,我只考虑在土地上下功夫,希望利用有限的面积,产出更高的效益。刚开始收益不好,我没有放弃,有赚有赔是常事,我坚信只要肯下功夫就能让日子过好。”刘金录说。
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刘金录逐渐找到了适宜种植的食用菌——平菇。他又研究起菌种,想着怎样用最低的成本产出最大的收益。
如今,刘金录的家庭农场实现了工厂化的生产线模式,集制种、栽培、采收、销售为一体,采用绿色种植方式,把当地产剩的玉米芯、棉壳、麦麸等“变废为宝”作为菌菇的基料。在管理方式上,刘金录还在大棚内装了天然的水帘等控湿控温设备。为降低成本,逐渐改用机械化拌料、装袋。两口子忙不过来了,又招收了几名工人来帮忙。
走进菌棚,菇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一个个菌包摆放得整整齐齐,朵朵平菇破袋而出,“我家的平菇不仅肉厚柄短,味道鲜美还有嚼头。”刘金录介绍说。平菇喜获成功,让刘金录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平菇种植能手。他指着棚外的那些没有培育成功的和已经不再产出的菌包说,每隔一段时间,园林的工人就会来收,这些都是很好的肥料,一点也不浪费。
这些年,刘金录靠双手积累经验,种植产量一年比一年多,发展到现在,每年产值30余万斤,效益可达20余万元。
“蘑菇种植,不管干什么,必须得有付出,才能有回报。现在,每天工作都很累,但生活有奔头,日子越过越好啦。”刘金录说着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