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平:让家乡在小康路上“扬帆起航”
——记冀州区北内漳村党支部李东平
“刚刚闭幕的五中全会为农村发展描绘了‘十四五’发展的宏伟蓝图,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文明’一起抓,把家乡建设的更加富裕宜居美丽!”日前,笔者来到冀州区北漳淮乡北内漳村,正值党支部书记李东平组织村两委班子集中学习全会精神,精心描绘美丽乡村发展的“美丽画卷”……而李东平这位农村发展的“领路人”,已经为家乡发展默默奉献多年。
北内漳村是冀州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上世纪80年代初,该村成立了一家集体企业——北内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企业总资产达4亿多元,年纳税突破1000万元。在这个“龙头大哥”的带动下,村庄个体企业不断涌现,逐渐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但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农田无人耕种、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的难题。如何在发展乡村工业经济的同时,让农业经济也活跃起来,进而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成了摆在村庄发展中的“头等大事”。
2016年4月,李东平正式接任北内漳村党支部书记一职,上任伊始,他便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到多地调研考察,最终决定采用农民土地入股、上班分红的形式,流转全村1000亩耕地,发展规模化大蒜种植,进而把北内漳村打造成规模化大蒜基地。为了发展多元化农业产业,李东平还带头试种占地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大棚蔬菜,引进绿色食品,种植反季节蔬菜。在李东平的带领下,已有30余户村民主动要求把手中的土地流转入股,配合发展规模化设施农业种植。
2016年8月,为响应上级号召节约地下水保护环境,净化农村空气,李东平主动承包流转土地560亩,发展林木种植,现已种植银杏树,海棠树560亩,共3万余株,累计吸纳50名劳动力就业。2017年冬,为发展现代化特色优质农业,实现农民增收,李东平带领本村主要果树种植户,建立了冀兴新特优果品基地,主打梨、桃、葡萄等果品,并多次邀请全国、省级专家来基地讲解果树种植管理技术。除了依靠自身力量发展,李东平还注重通过农业招商的模式来壮大农业经济。经过多方农业招商引资,2018年3月,成功吸引衡水市林业局在该村成了衡水市果树综合试验站,极大地促进了该村果品品质迈上新台阶。有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基础,李东平又带领村民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先后建设了樱花园、采摘园、荷花园,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游玩,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农村生活富裕了,生活环境还要美起来。在李东平的带领下,北内漳村聚焦农村美化,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他们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统一为村民建造了二层住宅楼、仿古式小瓦房和别墅楼,共计218套。近年来,村“两委”班子还多方筹资1800余万元,实施了“治污、修路、增绿、添彩”四大工程,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做了系统化改造。目前,全村一半农家建成了美丽庭院,村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宜居了,幸福指数自然也节节攀升。
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精神风貌也要丰富起来。李东平一直十分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他积极带领村民积极移风易俗,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全力建设和谐文明村庄。为了塑造文明乡风,该村高标准建设了乡村文化站、党建一条街和乡风文明一条街,组建了红白理事会,明确规定红白事办事标准,提倡节俭简办。北内漳村是一个有着“红色基因”的地方。抗战时期,该村曾是中共冀鲁豫省委党校所在地。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群众,该村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高标准建成了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展览馆。目前,该馆已经成为对广大党员干部、各界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勤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基地。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李东平带领下,北内漳村始终把加强基层党建放在核心地位,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村委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综合运用自治、法治、德治,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在村委会组织下,北内漳村里定期开办普法大讲堂,邀请律师和司法工作者来村授课,不断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同时,该村还成立了民调会,民调员与村“两委”干部同在村委会值班,及时解决群众诉求,化解群众矛盾,全面实现了矛盾不出村。北内漳村村党支部也因此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委会被命名为“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
“河北省美丽乡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小康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这些年,北内漳村数不尽荣誉的背后,凝聚着以李东平为班长的村两委班子的默默付出和奉献,“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乡村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未来该干的事业还很多,我要带领全村百姓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把家乡打造成升级版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样板!”李东平信心满满的说。(供稿人:樊加伟、马景倩)
图为:北内漳村党支部书记李东平工作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