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港城,从桥说起
汤河之上
用木跨水,今之桥也
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必然拥有足够的动力支持,有内在精神支撑,更少不了外在坚挺的钢筋铁骨,而桥——飞架南北,贯穿东西,是城市的动脉,也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者。
今天,来到港城的汤河之上,这里有汤河渡石桥,贝雷式钢桥,大小汤河桥等等,虽旧貌新颜,都不足为重,立于岸边,只听得“桥”声依旧。
汤河,有两源:以东支为最大,发源于海港区柳观峪村西北;西源(也称头河),发源于海港区温泉堡西南。两源南流至海港区,经海阳镇,至白塔岭村入海。该河全长28.5公里,流域面积184平方公里。之所以有大、小汤河桥,也是因为有这大、小汤河的缘故。简单说,小汤河位于我们一般称为汤河的大汤河的西边。
汤河渡石桥
据1929年版《临榆县志》记载,汤河渡石桥,墩为木凳,上铺青石,冬搭夏拆,建于清代咸丰年间。
町田桥
1942年,伪临榆县政府秉承日军旨意,在京榆公路海阳汤河上修筑了实腹式石拱桥,名叫町田(日军头目的名字)桥。1945年,因为设计与施工质量较差,被洪水冲走。
贝雷式钢桥
1946年,美军在原町田桥旁边自行架设了一座贝雷式钢桥。那么,贝雷式钢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秦皇岛市交通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该桥下部结构为木桩基混凝土承台,汽油桶皮做外模的双柱式混凝土墩台;上部结构为贝雷式钢架,木桥面厚30厘米,桥面净宽4.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可通过45吨坦克。
贝雷式钢桥
1976年本地政府在汤河上修建了规模更大的钢混大桥,那座贝雷式钢桥失去作用,作为危险建筑物被拆除。
汤河渡桥
1976年,在原贝雷式钢桥旧址,又新建一座通车疏水的两用桥,即汤河渡桥。
大、小汤河桥
1952年的头道汤河桥
1958年以前,大汤河桥是由几块木板搭成的,仅有20厘米左右的宽度,小汤河是用四根铁轨翻过来并在一起凑成的,车辆根本无法通行。
1958年,两道汤河同时建成了像样的木桥,一般的车辆可以通行了。
1974年,同时对两道汤河桥进行改造,建成了钢混结构的大桥,桥面更为宽敞。
1975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汤河大桥建成通车,在施工现场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庆贺仪式,人们载歌载舞庆祝大桥建成。
1987年,在两座桥的旁边,又同时建起了两座新桥,桥梁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升。
位于海港区的汤河桥(1988年摄)
2003年,为了适应交通发展,大、小汤河桥再次改建,新建的桥梁更加美观、平坦、宽敞。
2003年,汤河大桥改建完工,在桥两侧悬挂气球庆贺
如今的河北大街汤河桥
来源:秦皇岛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