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扭得带劲儿、小品演得倍儿好、歌曲唱得响亮……在安次区仇庄乡有这样一支队伍,她们虽然不是专业演员,但她们每到一处都带给大家欢声笑语,共同搭建了“文化养老”平台,这支队伍就是仇庄乡秧歌协会。她们之中,有位心怀梦想、无私奉献的会长,她就是王秀玲。
曾与梦想擦肩而过
王秀玲今年66岁,每逢重大节日,她都会带着队员们组织文艺演出。花甲之年还在操劳忙碌,王秀玲不但不觉得累,反而觉得“有味”。她说,这样的忙碌让她乐在其中,生活更加有奔头。谈起自己为何坚持做这件事,王秀玲感慨,在追梦的道路上,她曾不只一次与文艺梦想擦肩而过。
“我上学的时候,天津的一个戏曲学校几次来我们学校招生,因为家庭条件原因,我错过了这些机会。”王秀玲说,她高中毕业后又自学了京剧,并且通过了廊坊评剧团的考核,却没得到父亲的支持。“我父亲希望我选择一条更加平坦的道路,那就是考大学,毕业以后成为老师。”
后来,王秀玲成为仇庄乡一所中学的政治老师,即使工作再忙碌,她也坚持着自己的文艺梦想。再后来,由于家中老人生病,她在30岁那年辞去了教师工作,回家专心照顾老人,又一次放下了文艺活动。
精心组建秧歌协会
又过了些年,王秀玲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也有各自的家庭了,她开始重拾自己的文艺梦,秧歌这项文艺活动也更加深入地走进了她的生活。“我身边有很多喜欢秧歌的朋友,2016年,我就有了组建秧歌队的想法,后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4月18日成立了仇庄乡秧歌协会,当时就有600多名成员加入。”王秀玲说。
几年来,王秀玲为了秧歌协会的演出及日常管理付出了很多。目前,仇庄乡秧歌协会已陆续发展成员1000余人,有40余支舞蹈小分队。对于王秀玲的秧歌“事业”,家人都很支持,这让她在追梦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仇庄乡秧歌协会活跃于各种文艺活动中,“浓情九九,欢度重阳”传统秧歌联谊赛、“喜迎春,家乡情”乡村春节联欢晚会、“回家过大年”乡村春节联欢晚会、“庆国庆,迎中秋”文艺晚会等等,一个个喜庆的节目,一场场精彩的演出,让队员们成了十里八乡的文艺红人。
无私助力“文化养老”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广大村民加入,秧歌协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对排练场地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为了解决场地问题,王秀玲决定拿出自己和老伴儿的养老钱,在村里建设一个礼堂,供队伍排练活动。“我把想法一说,就得到了老伴儿和孩子们的支持,心里也有了底气,觉得一定能做成这件事。”
2018年春天,礼堂开始建设,从选址到开工再到装修,王秀玲夫妻俩全程参与。对于自己的无私奉献,王秀玲说,这是受到她父亲的影响,“我父亲是一名党员,他常常教导我‘不舍不得,越舍越得’,这句话也时常激励着我。”
目前,村里的礼堂已经投入使用。每周日下午是固定排练时间,秧歌协会各个小分队的队长和队伍中的骨干都会聚在礼堂排练节目,然后再教授给各自的队员们;农闲或者工作之余,队员们也来这里练习。谈起自己的付出,王秀玲说:“队伍里的每个人都在默默付出着,努力克服困难,为了集体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还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让我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文化养老,我们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