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青龙满族自治县大森店村附近的大山已染上了深秋的颜色,一座古朴又崭新的小镇就“镶嵌”在这红黄相间的层林中。
临近中午,大森店村的村两委干部鲍际阁来到小镇,在门口挂着“民宿一号”牌子的院子前,送走了来住宿的北京游客。
改造在旧村址的鲍家老院民宿。记者王鸽 摄
客人的小汽车驶过民宿前宽敞的水泥路、堤坝整齐的小河和成排的柳树、花草,拐上了村外的大道,小镇更加宁静了。
“这是咱村的外庄自然片旧村址,大伙儿已经搬到了新居,咱就利用老宅打造了‘鲍家老院’特色康养小镇,这儿有山有水,果林还能采摘,饭店、住宿的配套也齐全,回头客不少。”鲍际阁边说边推开了院门。
记者跟着走进院子,看到里面房屋外观还是传统民房风格,屋里已经极具设计和现代感,让人赞叹这样一个山中小村庄,也会有如此精致的民宿区。
“咱庄以前也是只能靠天吃饭的贫困村,就在这几年,那变化真是过去做梦都梦不到的。”鲍际阁说。大森店村共有246户、828口人,曾经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3000亩的山场一度闲置,属于无自然资源、无区位优势、无工矿企业的“三无”贫困村。
近年,在精准扶贫政策引导下,大森店村开始根据自身情况一步步地解决问题,走上发展和致富的道路。
开路的第一锹土就挖在了村民最迫切期待改变的居住条件问题上。
村民们都搬入了大森店新区居住。记者王鸽 摄
大森店村民的老房都临村里两条河沟而建,绝大部分房屋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土木房,年久失修。村里先是申请到了易地搬迁扶贫补助,又得到了多个省市级单位部门的扶持资金,加上村民的自筹款,一座拥有8栋新民居楼房和2栋老年公寓的大森店新区,在紧靠261省道的村南空地上建起。
“现在有238户搬进了新区,许多上岁数的人直接入住了老年公寓,大家都说特方便。”从“鲍家老院”向西走上5分钟,鲍际阁又带记者来到了大森店村新民居。
一走进大森店新区,感觉好像突然回到了城市区,小区楼房入住率很高,环境十分干净,车位也规划整齐。最西侧一栋楼上写着“老年公寓”,不少老人正在楼前的座椅上聊天。
66岁的朱凤珍怀里抱着刚满月的孙子,身边坐着儿媳,大伙儿都在逗孩子,她笑得合不拢嘴,“老姐们儿一栋楼住着,有伴儿呢,孩子们也都一个院,走几步就过来了,楼里这两天就来暖气,不像老家冬天冷,小区供活动的面积也大。”
说起暖气,鲍际阁指了指小区楼顶成片的太阳能板,骄傲地说:“咱庄开始盖楼,就定下了安太阳能,做低碳社区的想法。” 现在,大森店新区已成为全省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乡村绿色节能低碳建筑的典型。
环境得到改善,大森店马上琢磨起了经济产业的发展,认识到村里的问题是主导产业缺失,大家在守着广阔山场过穷日子。村里很快确定了黄冠梨、绒山羊和食用菌3个致富主导产业,建立了养殖、种植合作社。
经过几年发展,大森店的黄冠梨产量已超过200万斤,年创收250万元,打造出的“青富”品牌,销售高于周边的市场价;绒山羊和食用菌产业也在实现规模化。
渐渐走上致富路的小村庄,还有更远的规划——依靠交通便利、山清水秀和闲置老宅的优势发展旅游,大森店定下了“盘活闲置农家院,打造康养生态村”,建造满族特色休闲小镇的目标。
2019年开始,以外庄自然片为重点,大森店已经改造建设了4套民宿小院,1座旅游驿站,两座公共厕所,两处停车场和5座桥梁,初步形成了“鲍家老院”民宿群。市科协驻村扶贫工作队也多方联系、争取资金,建起了途远爱心书屋和科普基地,并已投入运营。
目前,大森店的村小学已整体搬迁,保证孩子们有更好学习环境的同时,正在新建培训基地和旅游景点,老村址上的近30套闲置农家院和2条乡村旅游散步小路,也在争取资金和改造中。
到2019年底,大森店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9万元,人均收入达8500元,先后获得了国家级森林乡村、河北省美丽乡村等多项荣誉。
而小山村还正在进行着自己的“五年计划”。“2023年,这轮计划就完成了,到时再来看吧。”鲍际阁说,“那时咱这儿很可能已经是一个有居民区、养殖种植区和休闲娱乐区的农业综合服务区了,这个目标应该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