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安县南关村村民王秀荣几十年如一日服侍公公婆婆,她的感人事迹传遍周边村镇。
1975年,王秀荣和李世坤结婚。李世坤是村干部,村里一忙起来顾不上家里,家中的大事小情都落在了王秀荣身上。
善解人意的王秀荣承担着大部分农活。李世坤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但都不在身边,也帮不上忙。
那时候家里的日子紧紧巴巴,吃不饱还要干累活。王秀荣白天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晚上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无论农活多忙、多累,照顾老人她从不马虎,一日三餐为老人盛好,让他们吃饱吃好。家里每次割了肉,买了稀罕东西,她和丈夫都舍不得吃,让老人多吃点,等老人吃完,再让孩子们吃。
1986年,八十岁的公公不小心摔断腿,由于年纪大,不能承受手术的痛苦,只能卧床静养。床上拉床上尿,七十多岁的婆婆也帮不上忙,照顾公公的重担落到了王秀荣身上。
两位老人对她打心眼里喜欢,逢人便说:“也不知是我们哪辈修来的福气,娶来这么个好儿媳妇。”
后来公公患了中风,身体越来越差,王秀荣就喂给老人吃,她从没嫌过脏,也没喊过累。老人因为常年卧床得了褥疮,王秀荣和丈夫每天小心翼翼地为老人翻身、抹药。
1993年,公公去世。婆婆因受打击变得少言寡语,身体也变差了。婆婆常胃痛、腿痛,心脏也不好,王秀荣四处为她求医问药。王秀荣一忙完家务,就坐到老人身旁,把村里的新鲜事讲给她听。每天早晨,王秀荣给婆婆梳头、洗脸。婆婆因年岁大了,记不住药名和用量,王秀荣就用不同颜色的纸进行区分。
一到冬天,老人怕冷,王秀荣和丈夫早早给她生上火炉,让屋里从早到晚都暖融融的。第二天早晨起床后,王秀荣坐在火炉旁把婆婆的衣服烤暖后再给她穿上。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婆婆虽然每年会住几次院,但依旧头脑清晰、步履稳健。婆婆常对外人说:“儿媳妇胜过亲闺女。”
本报记者 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