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三河之源”焕新彩)
“三河之源”焕新彩
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行进在沽源县,生机无处不在。
沽源县,一个昔日国定贫困县,以张家口首都“两区”建设为引领,找准自我发展定位,决战决胜贫困、深耕细作生态治理,走出了一条坝上地区产业发展与脱贫致富相得益彰的新路子。全县18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29561户、57068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79%,今年全县脱贫摘帽。前三季度,全部财政收入完成5.72亿元,同比增长17.9%,各项经济指标平稳增长,赶超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易地搬迁 搬出美好新生活
走进沽源县九连城镇半拉山村,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与之配套的日供水量3000立方米自来水厂和7.3公里主管网工程接近尾声;日处理1500吨的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目前也接近尾声;投资7230万元的空心村治理供暖项目,建设35KV、40MW变电站和集中热力站各一座,日前完工将投入运行。该镇的17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1033户、2214人在内的3116户、6619人,正陆续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搬进四个安置区,开始新的生活。
沽源坚持“搬迁一批脱贫一批”的总体目标,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将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生态脆弱、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严重不足,难以实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村庄进行了搬迁。该县易地扶贫搬迁涉及12个乡镇、73个行政村,实现搬迁126个自然村,12010户、26915人,搬迁总人口位居全省第四、搬迁贫困人口位居全省第三。
为有效落实后续帮扶举措,该县通过配套建设24个产业园区,使建档立卡贫困户3230户、7112人受益。目前,24个产业园区已全部完工,实现产业园区全覆盖,有劳动能力搬迁人口就业全覆盖;还综合运用股份合作、光伏扶贫公益岗、家庭手工业、养殖业、种植业等到户产业及就业培训等扶贫手段,实现了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产业就业全覆盖。
沽源把旧村土地复垦和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作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资金问题的重要路径。截至目前,易地搬迁列入增减挂项目的共116个村,拆旧总面积10187亩,已完成64个村、5157亩土地复垦,可节余指标5761亩,目前完成土地增减挂指标交易3066亩,实现收益9.35亿元。
退税压采 实现农户收益不减
在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东部,万亩压采项目示范区内,种植的油菜花牧草喜获丰收。
沽源结合地下水资源现状,统筹考虑首都“两区”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空心村治理、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研究确定实施的重点区域为葫芦河、闪电河、潮白河河道两侧、湿地周边、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区域的水浇地,并坚持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为农民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收益。为此,制定印发《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旱作雨养试点实施方案》,落实“退水还旱”地块区域位置,对“退水还旱”地块上图造册;对原水浇地农灌井确认、数量核实、井位坐标定位;对应关停农灌井的供电设施进行拆除;县富民扶农公司负责与确认的退水还旱地块的原承包户签订耕地经营权流转协议,并对流转后的水浇地进行旱作耕种。
两年合计完成水浇地退减面积6.26万亩,关停农灌井1360眼,压减地下水开采量750余万立方。
全县对符合要求的水浇地进行统一集中流转,流转至2028年底,全部“水改旱”。今年,累计完成休耕种草土地流转面积48.4万亩,涉及188个村的54531人,种植牧草24.21万亩、燕麦17.79万亩。
为保障“农户退水不减收益”,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在退减水浇地种植中药材、藜麦、菜籽、葵花等高效旱地作物。藜麦种植增加1.5万亩,以金莲花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增加1.2万亩,优质亚麻种植0.5万亩,扩大观赏用油菜种植面积0.3万亩。经测算,“退水还旱”项目区内,无劳动能力人口较休耕前年人均增收840元;有劳动能力人口年人均增收2500元。
生态综合治理 让乡村搭上旅游快车
沽源自古就是“沽水濡源之地”,境内湖库淖泊众多,又是白河、黑河和滦河的源头,被称为“三河之源”。由河流、湖库、滩涂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湿地,是距离北京最近、保存最为完好的高原湿地。
近年来,沽源坚持把湿地保护作为“两区”建设的核心之举,编制完成我省第一个县级湿地保护规划,使湿地保护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对《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在闪电河湿地公园系统实施了围栏封育、鸟类栖息地建设、小流域治理、鸟类栖息地营造、智能监控、河流水系恢复和地下水压采“七加一工程”,使闪电河湿地公园全域得到保护和恢复;为保护湿地,组建起一支200多人的湿地保护志愿者队伍,还凝聚了湿地保护的社会力量,形成湿地保护合力。
昔日房屋破旧、垃圾乱堆的黑山嘴村,依托紧邻闪电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的优势,在驻村工作组的牵线下,引进社会资本建设集观光、采摘、种植、养殖、休闲娱乐、度假、养老为一体的“草原神画”旅游景区项目,于2018年7月投入运营。按照每亩500元价格流转村民土地720亩,所涉及贫困户每年平均增收4000元。
截至目前,全县通过旅游带动的贫困村有13个,带动800多农户增收,1900多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