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开出希望之花——沧州市融媒体助力脱贫攻坚行·走进海兴
“俺家的挂面卖到了全国各地,这可是从前不敢想的事儿,咱这盐碱地里的‘土坷垃’真的变成了‘金疙瘩’!”日前,海兴县张常丰村村民齐福田高兴地对记者说。
张常丰村曾是贫困村,土地盐碱。齐福田和大多数村民一样,种地谋生,靠天吃饭。
扶贫工作队的到来改变了这种贫困状况。他们带领村民做盐碱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的石磨面粉、面花、面条和牛肉酱等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张常丰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过去的2000多元增长到7500元,许多像齐福田一样的农民走上了特色脱贫路。
脱贫不是终点,盐碱地上的奋斗故事还在继续。
故事
故事一
昨天天还没亮,48岁的王立河就坐着轮椅来到渔网机前忙活。
3台渔网机24小时不停,他和妻子每天都很忙。“累点也欢喜。”王立河高兴地说,“只要有活干,就有钱挣。”
王立河是海兴县高湾镇前程村的贫困户。2000年,他因车祸造成高位截瘫,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为了救他的命,家里负债累累。
为了摆脱经济上的拮据,王立河决定成立家庭织花厂和渔网厂。办厂需要购置设备,需要投入资金,王立河夫妇为筹措资金急得焦头烂额。
海兴县有关部门为王立河办理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厂子建起来了,设备买来了,王立河和妻子杨连爱不仅成功脱贫致富,还解决了村里10余人就业。
故事二
“没有驻村扶贫干部帮忙,俺家哪能脱贫,更甭说致富了。”56岁的代淑凤说起话来快言快语。
代淑凤是海兴县苏基镇张常丰村人,她丈夫患脑中风留下后遗症,丧失劳动能力。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她经济压力特别大。
代淑凤有个绝活,她做的辣椒酱特别好吃。驻村扶贫干部了解到她的手艺后,将她制作的辣椒酱装瓶放在网上销售,每月能销售1000多瓶。如今,代淑凤不但还清了外债,还建立了老凤和辣椒酱厂。
代淑凤本人脱贫的同时,还带动村里10余名妇女脱贫致富。
故事三
“我现在不再躺着吃救济了,自从当上门卫,每月能拿到2600块钱呢。”日前,在海兴县鹏程商贸有限公司,韩振新谈起现在的生活,开心地笑了。
今年50岁的韩振新家住海兴县西曲河村,4年前的一场车祸,导致他14根肋骨骨折。
为给他治病,家中欠下了10多万元的外债。不幸的是,他儿子患有肾病,也干不了重体力活。那段时间,没有经济来源的韩振新,整天为日子发愁。
去年4月,韩振新被省级扶贫龙头企业海兴县鹏程商贸有限公司聘为门卫,每月都能领到固定工资。他说:“现在,日子过得好多了,生活也有了奔头儿。”
现场
现场一
在海兴县辛集镇苑家堤头村村西,2500平方米的厂房内,9台渔网加工机器全部启动。
贫困户张盼盼正在一台机器前忙着。“我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可帮了家里大忙了。”她笑着说。
张盼盼的公婆岁数大了,身体不太好,她家还有两个孩子。以前,一家人全靠她丈夫打工补贴家用。现在,村里有了扶贫的厂子,她在家附近打工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庭。
苑家堤头村党支部书记苑仲健说,苑家堤头村是贫困村,以前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村民基本靠务农、打零工来维持生活。“苑家堤头村渔网加工项目作为产业扶贫项目在我们村建成,真是件大好事。这不仅帮助了村民脱贫,更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渔网加工厂运行起来需要60多名工人。我们和承包商签合同时约定好,就业岗位优先提供给贫困户,现在有20多名贫困人员在这里工作。”苑仲健笑着说,“贫困户进厂挣工资,村民们的日子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现场二
60台缝纫机不停地运转,海兴小黄村吨袋厂的加工工人们忙得头都抬不起来。
小黄村吨袋厂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总投资220万元。该项目具有用工多,易操作,时间自由,回报快等特性。
项目年生产吨袋10万条,解决了潘胜毕等10余名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实现了通过发展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收入稳步提升的目标。
延伸
海兴县深入贯彻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四个不摘”工作要求,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3+2”健康扶贫。海兴县创新推出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加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的“3+2”健康扶贫模式,全面落实农村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各项医疗保障做到“一站式、一个窗口”即时结算,实现了“拿药不出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和健康扶贫全覆盖。
——特色产业扶贫。海兴把光伏扶贫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采用“政府+企业+贫困户”的合作模式,整合流转了1.5万亩盐碱地,建成年发电收益2.7亿元的光伏领跑基地项目。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全县9个贫困村实施1514亩秋雪蜜桃、香酥梨等扶贫特色种植项目,如今贫困村和贫困户已初步受益。依托秋雪蜜桃扶贫产业园,苏基镇张常丰村实施了“林下野兔养殖”试点项目,发展特色养殖。
——“五个一批”就业扶贫。为加快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步伐,海兴县实施微小产业从业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就地务工吸纳一批、个人创业发展一批、劳务输出转移一批的“五个一批”就业扶贫工作机制,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