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山县小庄乡西璋璧村地处古齐堤上,土壤是红土和白沙壤相混合的三合土,加之地下浅层水是太行山水系黄河故道区独有的甘甜水,让这里生长的红薯有着独特的软糯沙甜口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闻名远近。
常建华是西璋璧村人,从小吃着“唐山红”“北京红”等老红薯品种长大。“虽然红薯好吃,可当时经济价值不高。这些年,我就琢磨怎么才能让刨出的这些红薯变成‘金蛋蛋’。”常建华说,2017年,她经过多方考察,流转了近100亩土地创办了子扬家庭农场,专门种植红薯。第二年,她为自家产的红薯注册了“璋璧薯”商标。由于红薯的品质好、价格适中,很快在沧州打开了销路。
眼下,到了红薯收获的季节,常建华的合作社里有很多工人正在手工刨红薯。已脱贫的李中达就是其中一位。“每年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到这来帮忙,一天少说有100元的收入。”李中达说。
常建华说,随着合作社发展步入正轨,现在每年都会雇佣一些村民过来帮忙,尤其是重点吸纳一些脱贫户,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老红薯品种觅得商机,新蜜薯品种也让当地农户的钱袋子愈发鼓了起来。10月10日,走进盐山韩集乡郑庄村圆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蜜薯田里,随着红薯收获机缓缓驶过,一个个薯块从地下被翻到地表。看着收获的蜜薯,企业负责人王春祥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每亩地纯效益能达到5000元。
早在2018年,王春祥将蜜薯成功引进到当地。“田间管理实行人工除草、底施农家肥、无害化除虫等绿色栽培规程,种出的蜜薯口感细、甜度高。”王春祥说,这些蜜薯一经推向市场,不仅在当地叫好又叫座,而且还得到京津等地大型商超的青睐。
在种植蜜薯的过程中,王春祥流转了110余亩土地。在流转土地的过程中,他重点向已经脱贫的农户倾斜,王光忠就是其中一位。“企业流转了我1.8亩土地,每年每亩地能有1100元的收益。”王光忠说,比起自己种植,收益更多,也更稳定。
无独有偶,种植示范大户张德邦这几年也靠着种植红薯发了家。在一次生意失利后,张德邦经多方考察,结合本地土质、气候条件,从2018年开始示范种植烟薯25、板栗、贵族、哈密四个品种,目前已从刚开始的14亩发展到现在100多亩。随着红薯的收获,大韩庄村“摘帽”贫困户弋俊玲也跟着忙了起来。“每天到这帮着刨红薯、打包运输,少说收入上百元。”弋俊玲说,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他的这份工作也愈发稳定。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盐山县因势利导,积极扶持各类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带动全县群众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产业。其中,一些发展红薯种植的致富带头人,成了引领已脱贫贫困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羊”。盐山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组建以红薯为主导的产业合作社,吸引了一大批群众入股分红或是进社务工,带领越来越多的乡亲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