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耳三足铜鼎·西周
直耳三足铜鼎,1988年沧州市姚庄子遗址出土。直耳、浅腹、三柱足,鼎壁饰有云纹图案。
最早的鼎是用黏土烧制的陶鼎,人们将它作为煮肉的烹饪器。到了奴隶社会,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鼎遂成为最重要的礼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不同的鼎有不同的用途,从而形成了一套用鼎制度。统治者地位越高,用鼎规格就越高。
青铜鼎不仅用于祭祀天地祖神,而且是丧葬制度中身份地位的衡量器。如西周时期随葬制度中明确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三簋、士三鼎二簋,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宗法礼乐制度,也称“列鼎”制度。传说中有大禹铸九鼎以定天下、楚庄王问鼎中原、秦惠文王寻鼎的故事,也有君子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钟鸣鼎食等成语出现。春秋以后,各封侯国各自为政,盛行于西周的列鼎制度遭到僭越破坏。到了汉代,人们视青铜鼎为祥瑞之兆,汉武帝因于汾水之上得鼎,所以将年号改为元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