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故事里的保定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一张特殊的照片)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里,有这样一张照片,这是战地记者石少华的经典之作《地道战中的杜伦上尉》。
杜伦是美军观察员,他头戴毡帽,一身百姓打扮,躲藏在地道内,面露惊恐。一位美国军官,怎么会出现在中国军民挖的地道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如此焦急?
1937年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在无险可守的冀中大平原上,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创造性地开挖地道,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到1944年冬天,全冀中挖掘地道总长两万五千华里,村村相连户户相通,形成了既能保存自己又能打击敌人的坚固堡垒!
1945年1月21日,杜伦上尉来到冀中九分区机关驻地考察。当晚,他就住在老乡家中。正是这一晚,杜伦亲身体验了地道战,看到了人民战争的伟力。
午夜时分,第九分区得到情报:日本人正来偷袭。司令员魏洪亮立即组织大家,连夜转移到附近的培里村。22日凌晨,一声枪响打破了村子的宁静,大家都从睡梦中惊醒。情急之下,杜伦上尉跟随当地军民躲藏到地道里。
扑了空的敌人像恶狗一样四处寻找地道口。几个洞口被鬼子发现了,他们往里面打枪,扔手榴弹,灌烟。军民凭借地道中的防御设施和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地道里顿时枪声刺耳,硝烟呛人。惊恐不安的杜伦上尉时而在地道里走来走去,时而倾听地道外面的动静。地面上,娄大娘宁死都不肯供出八路军的去向,被残忍的日军砍掉四根手指,民兵娄福荣被日军用烧红的铁锨活活烙死。地道里的孩子受到惊吓,哇哇直哭,母亲怕暴露地道位置,用手紧紧捂住了孩子的嘴……
敌我双方一直僵持到下午五点,日军才撤退。杜伦上尉和当地军民终于安全脱险,可那位母亲怀里8个月大的婴儿,却再也没有醒过来。走出地道,杜伦才获知,那个无辜的孩子正是司令员魏洪亮的儿子!杜伦说:“司令官先生,日本人真是太可恨......我知道您现在很悲痛,我也是有孩子的......”魏洪亮强忍悲痛,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杀死了成千上万中国人。我的孩子只是其中一个,我们为什么英勇战斗?就是为了妇女、儿童和群众不再遭受凌辱和杀害。”当晚,杜伦被护送回冀中军区机关,在地道中亲历了生死的杜伦对杨成武司令说:冀中的地道是万能的,中国一定能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已是开国上将的杨成武将军,回忆起冀中的地道战,不无感慨的说:“在冀中,经过多年的反复较量,我们化无险可守的平原为不可攻克的要塞,广泛开展地道斗争,彻底粉碎了所谓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不仅振奋了全中国人民,而且对世界人民的影响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