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玲(左)在为学员进行剪纸培训。
30年始终如一,30年孜孜以求,30年风雨兼程,张艳玲在丰宁满族自治县文化战线上洒下了辛勤汗水,奉献了青春年华,也收获了成功后的激动与喜悦:“河北省三八红旗手”、河北省“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先进典型、“承德市三八红旗手”、承德市“巾帼建功”明星、“承德市政协优秀委员”、“政府嘉奖”获得者……一个个烫金的大红荣誉证书,正是张艳玲“巾帼不坠青云志,以身相许为非遗”的真实生动写照!
刘海波
“那年中秋节期间,我带着团队去了俄罗斯和塞尔维亚进行文化交流,中秋节是在塞尔维亚度过的!”张艳玲说,踯躅在异国他乡的大街上,看着眼前的辉煌灯火和素不相识的人,一轮玉盘挂在天边银辉洒满异乡大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回想一下,自己已经连续有六七年没和家人在一起过中秋节了!已经和家人说好今年中秋节一定陪他们,可是事与愿违,又给亲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她说着,眼圈红了。
别样的中秋佳节,诉说着一个文旅战线上的“老兵”、工作中的“女强人”、同事心目中的“领头雁”、家人眼里的“工作狂”的点点滴滴,更诠释着这名巾帼女杰以身许非遗的情怀。
张艳玲从小有艺术天赋,自从她到丰宁文化馆工作,便与丰宁的文化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她目前分管非遗及公共文化等项工作。丰宁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她的文化情怀,与众不同的非遗项目陶冶了她的性情。
“非遗的传承至关重要,但是还需要创新和发展才能让非遗芬芳永驻。”张艳玲介绍,“去年开始在五道营、豪村沟门、张百万村建立三个剪纸扶贫工坊,我和工作人员经常是每天跑一个遍。从传承人的授课方法、授课内容、授课时间等都亲自把关,哪里不合适随时调整,就这样没有节假日的坚持下,工坊渐渐有了起色。”
张艳玲不满足于此,她搞起了“非遗+扶贫”培训,助力脱贫攻坚工程。
“经过报名,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全县竟有21个乡镇的300多名农村妇女和20多个男子愿意参加‘非遗+扶贫’剪纸、布糊培训。其中有姐妹、婆媳和母女同堂学技的,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六七岁的孩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丰宁的“非遗+扶贫”典型案例成为河北的实践典型。
“为把非遗传承工作抓好抓出成效,我们安排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作为辅导教师每周开展一次辅导培训并定期开展集中培训。截至目前,已开展培训360余次,培训学员7万余人次,其中贫困人口占30%。”张艳玲爽朗地笑了。
张艳玲把一腔痴情全部洒在她所钟爱的非遗事业上,在她的带领下,她和她的团队干出了让人刮目相看的业绩,书写出非遗工作的一页风流:她们把丰宁61项各种古老技艺“填写”进各级非遗项目,这在承德各县区中首屈一指;她带着黄旗小学孩子们传承的省级非遗项目黄旗武会“打进”北京恭王府,把丰宁的精湛非遗技艺展示到国家层面,孩子们的一招一式让众多人眼前一亮,竖起了大拇指;在丰宁举办全省“非遗+扶贫”现场会,丰宁做了典型经验介绍;全国“非遗+扶贫”培训会在丰宁召开,推广丰宁“非遗+扶贫”模式……
这些骄人成绩的取得,是张艳玲和她的团队把无私奉献当成了习以为常。
强烈的社会责任让张艳玲放弃了很多调整岗位的机会,她始终充当着文化“守门员”,为繁荣丰宁的文化事业、发掘抢救传承保护非遗,甘做一只搏击文化风霜雪雨的“领头雁”,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
张艳玲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工作上,传统节日不能和家人团聚如家常便饭。“工作狂”,就是家人所赐的雅号。
“谁没有父母爱?谁没有儿女情?好在家中有哥哥和姐姐陪伴着老母,不然我会后悔一辈子的。”每当提起为了工作节假日不能陪母亲这件事,张艳玲都心潮难平。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一转眼,张艳玲在丰宁文旅战线上已经摸爬滚打了30个春秋。“30年仿佛弹指一挥间,30年来有过迷茫彷徨,有过辛酸失落,也有鲜花掌声,而更多的是收获后的激动喜悦!工作上的酸甜苦辣都无所谓,最让我难以释怀的是对家人亏欠得越来越多。今年注定我还无法和家人共度中秋……”说着,张艳玲的眼圈又红了,眼里蓄满了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