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海兴法院运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成功化解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该案中,被告王某向原告刘某借款35000元,原告两年半来多次催要,仍未得到清偿。案件被诉前分流至人民调解员手中,但是由于双方产生的矛盾时间较长,积怨较深,案件未能达成和解,陷入了僵局。
案件经过诉调对接系统立案至呼金昌法官名下,呼法官第一时间为双方进行了调解。刚开始双方的对立情绪严重,呼法官通过与当事人拉家常了解到,之前双方关系一直很好,但因为一次小矛盾,双方互不相让,之前的借款便成了无法调和的矛盾。
针对当事人对立性强烈这一情况,呼法官采用了“背靠背”的方式调解,分别做原告、被告的工作。他认真倾听,让当事人把心里话讲出来,把心里的积怨发出来,当事人情绪明显得到安抚,这时候再给当事人进行案情分析、法律法规解读,当事人的接受度较高,表示愿意进行调解。呼法官进一步询问当事人的调解底线,从中进行调和,待双方当事人意见接近时,再把他们叫到一起“面对面”做工作。最终,王某同意偿还借款,但是对于利息的计算方式及返还日期,双方各执己见,都不肯退让半步。
呼法官在调解中已经了解到原被告双方是同村村民,于是设法联系到了该村村支书,将德高望重的村支书也请到了调解现场。村支书劝解原被告双方,二人从小一起长大,是邻居、是同学更是最好的朋友,远亲不如近邻,不要因为一点钱财就破坏了这么多年的友情,见双方依然不为所动,又语重心长的讲述了他们父亲一辈,祖父一辈的深厚感情,感慨他们两家的情谊就此断送实在可惜。讲到这里,双方都为之动容,却都放不下面子,不肯先握手言和。呼法官见状,便与双方开起了玩笑,双方在融洽的气氛下你一言我一语,最终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被告当场偿还了借款,原告也没有要利息,法官用调解笔录的方式为双方结案。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资本日渐活跃,基层法院接收的民间借贷案件数量不断攀升。而民间借贷中往往掺杂着友情、亲情、爱情,不少亲戚朋友走出法院,从此形同陌路。事实上,情与法并非完全对立,格格不入,法官通过调解,运用技巧与智慧促成双方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情与法就能够相互包容、和谐并存。(张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