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加强公众健康素养教育 刻不容缓)
最近,有两则新闻颇受关注:一则是西安2岁女童日前被确诊为“布病”(即“布氏杆菌病”),医院认为,这与其曾饮用现挤羊奶有关;另一则是年轻群体中掀起“代餐热”,有调查显示,代餐食品主要消费人群从“90后”变成“95后”,与此同时,“代餐食品当饭吃,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的案例也时时见诸媒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也越发关注,这种关注尤其体现在对饮食安全的追求上。但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追求饮食安全时往往带有一定盲目性。上面两则新闻恰恰反映了时下两个典型误区:一种是过分迷恋带“土”字的食物,如土鸡蛋、土蜂蜜等,讲究“纯天然”;一种则是跟风青睐时尚养生食品,对各种号称“美容靓汤”或“食补偏方”的“网红”食品格外追捧。
事实上,有些“纯天然”食品,无论营养成分还是安全性,都没有足够保障。比如现挤的各种奶中可能存在多种致病细菌,农家菜也许涉及种植土壤重金属超标问题,用土方法榨出的油中,黄曲霉素可能超标严重……这样的“纯天然”食品实际上是没有经过正规质检流程的“三无产品”。各种流行一时的“网红”食品在朋友圈里常常卖得非常火爆,但由于其销售渠道的特殊性,监管难度大,售后维权难,也是滋生食品安全问题的“重灾区”。就拿上面所说的代餐食品看,虚假宣传、标准缺失等都给代餐食品市场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有些消费者因为对商家宣传的健康理念深信不疑,长期依靠代餐食品充饥,易导致营养不良,引起内分泌紊乱、胃肠炎症乃至器官退化等问题。
本想得到健康,可折腾了半天反而有损健康,这种尴尬背后折射出公众健康素养的缺失。近年来,每每提到食品安全问题,人们都习惯于先将矛头指向监管领域。其实,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这个社会大课题,固然需要落实好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和企业的主体责任,但也需要公众的有序参与和有力监督。如果广大消费者能科学认识食品生产全链条过程,了解人体营养健康基础知识,破除对“纯天然”的迷信,不盲目追捧一些“大师”或营销账号炮制出来的养生“新概念”,那么,对于我们的食品安全管理来说,会大有裨益。
此外,健康素养作为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提升其程度,也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4.81%,农村居民水平为15.67%。提升健康素养,攸关建设健康中国的大局,已经刻不容缓。对此,我们要逐步健全培育健康素养的制度环境,通过完善立法、细化分工,形成各部门配合、多层级联动的协作机制,常态化打击、约束卫生健康领域的不守法、不文明行为。同时,要不断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以专业、严谨、科学的健康信息服务公众,以免人们被虚假信息蒙蔽。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比如推进健康素养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引导人们更好地接受科学理念和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任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