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品尝月饼,老手艺才有老味道)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用。随时间推移,月饼已经异化成中秋节食品和礼品。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出现。北宋之时,这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说起月饼,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物美价廉的糕点类传统月饼。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对于懵懂的孩童来说,中秋节的月饼是最具魅力的。而文安县苏桥镇的“狄家”月饼在当地,是中秋节中不可或缺的美食,小小的月饼承载了一代代人满满的回忆。
时间追溯到1960年,时遇灾年,粮食欠收,到处闹饥荒。眼看就到中秋,月饼的销售季马上到来,但连肚子都填不饱的人们哪买得起白面做的昂贵月饼。时任“狄家糕点”掌柜的狄宗信想了一个办法,用小米磨面做成月饼,并低价出售,这样既能让人们中秋节吃上月饼,又不用花太多钱。如此充满人情味的月饼,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狄家糕点”为人交口称赞。
中秋前夕,记者来到文安县苏桥镇,走进了“狄家糕点”的后厨房,见到了正在制作传统手工月饼的第五代传承人狄松涛。狄家糕点老店内飘出阵阵月饼的香味,冲袭着味蕾。在苏桥镇,中秋的馈赠少不了“狄家”月饼,这是一种默契,是一种习惯,更是家乡的味道。环顾老店四周,柜台上摆满了老式月饼、酥皮月饼、宫饼等各式各样的传统月饼。“传统手工月饼手艺是从祖辈那传承下来的,店铺开了125年,对于月饼,我有着挥之不去的情怀。现在,店里最出名的是今年我们在传统味道上推陈出新的木糖醇月饼。”狄松涛说。
吃饼容易制饼难,每年“狄家”从动手制作到第一块“狄家”月饼出炉,要花上15天的时间。传统月饼的配料非常讲究,多年的手工月饼制作,让狄松涛对复杂的工序熟记于心,从熬糖浆、制馅料、搓面团到制作成型、烘焙烤制......每一道工序拿捏得娴熟。
只见狄松涛手工搓馅约40分钟后,馅料被搓成一个个75g的圆球,再将已搓好的面团略搓后,分成一块块小面团。把小面团手压成圆形薄片,把馅料球放在面片上,捏着面片的外侧,从下往上边包边搓捏,面片扭合于球形顶端后,在翻转球体,从上往下搓捏调整饼皮,直至厚薄均匀。馅料包好后,将面团按压再木质模具中,运用恰到好处的力度将模子中的面团磕出来,印好图案花纹的大饼便平稳落在大烤盘上。狄松涛表示,“制作传统月饼的木雕饼模,一旦使用力度不当,就会导致饼皮黏在模子中,这其中的奥妙全凭师傅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对力度的严格把控。”等待月饼出炉的过程中,一股香味儿慢慢从烤箱内飘出,冷却过后,月饼颜色金黄,咬上一口,齿颊留香,甜度适中,让人禁不起想起儿时对月饼的喜爱,那是一段“甜蜜”的往事。
“现在我们制作月饼中的枣泥、山楂等馅料,都精选于自家承包的枣树林和山楂林,以保障馅料的味道。”狄松涛说,除了制作手艺考究,多年来,为了保证品质,无论原料价格如何波动,“狄家”月饼只用上好的原料。
如今,中秋将近,“狄家”后厨房内忙得不可开交,很多客商都提前和“狄家”预定月饼,或是作为送给亲朋好友的佳节礼品,或是将“狄家”月饼销售到各地,让更多的人尝到乡愁的味道。“吃的不是月饼,而是情怀,老味道,每天都要吃上两块,这不,前几天我预定了20盒,今天特意过来取。”当地居民林洁告诉记者。
匠艺、匠心,坚持传承。“坚守传统技艺,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加强创新,把‘狄家’传统月饼发扬广大,是我的目标。”狄松涛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