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刚出小区门口,就碰上了几位赶姚庄子集的大爷、大娘,他们提着几袋子水灵灵的蔬菜,脸上挂满笑容。
如今,科技的进步,让我们不论什么时候,都是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冬天吃嫩生生的黄瓜、甜润的西瓜,秋天吃樱桃,反正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说到“菜篮子”,今年60多岁的姜阿姨就拉起了家常。她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那时,人们购买食品都需要凭借票证,买大米、面粉需要粮票,买猪肉需要肉票,各种票证按人头平均分配。别说农村人,就是咱沧州市民饭桌上出现最多的也就是土豆、大白菜、萝卜这老三样。而随着经济加速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的“菜篮子”也变得丰富多样,票证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然市区各种菜市场多了起来,市民的“菜篮子”丰富起来,但冬季蔬菜还是相对较少。姜阿姨说,那时家家户户冬天都存一些大白菜。记得北环桥西北侧沿运河有一个批发市场,一到秋季,成车的白菜就在运河边上摆起了长龙。人们有骑自行车的,有骑三轮车的,一车一车往家里拉。在平房里,谁家的角落都屯着一堆大白菜。有条件的市民,还专门在院子里挖上一个窖用来存白菜、存大葱。我来沧州时,还跟着邻居去菜市场上批发白菜,放在屋子里,冬天缺菜的时候吃。
后来,沧州市区东部建起了富园蔬菜批发基地,西部建起冀沧水果批发基地,在供应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市民的“菜篮子”档次还是比较低,正规化的菜市场不多,马路市场比较多。
进入新世纪,沧州加大了主城区菜市场的建设,新建、改造菜市场15家。2017年,市区建设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配送基地,以市场为经销主体,以大型超市和连锁化社区菜店、连锁超市蔬菜专柜为补充的菜市场网络,满足居民步行10分钟可方便购菜的需求。同时,按照每2.5万人配备1个1000至1500平方米的菜市场、服务半径按500米至1000米的标准规划设置,新建、改造东骏百川、清真街、十三化建、朝阳路、御河、永济光明、姚庄子、高新区等8个菜市场。
2018年,市区再次提升惠民、四合、维明路、千童、铁东等13家便民菜市场,提升沧州市中心城区菜市场建设质量和水平,改善购物环境,满足群众需要,保障中心城区农产品市场供应。
如今,除了各大菜市场外,各大中小型的超市都设了蔬菜专区,市民几乎出门就能买到菜,扫码就可以结账,随买随吃。如今,人们存菜的少了,“菜篮子”轻了,但质量提高了、方便了。
与姜阿姨谈话中得知,她还是愿意到集市上感受一下,因为从“菜篮子”的变化中,可以看出狮城的成长;从手上的“菜篮子”,可以拎出幸福感。(曹广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