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时客户端报道(记者耿杰飞、杨磊、范思萌)今天(9月1日)上午,第三十六届河北新闻奖颁奖座谈会在石家庄举行。会上通报了刚刚揭晓的第三十六届河北新闻奖评选结果,全省各级各类媒体的347件作品上榜,其中,一等奖91件,二等奖127件,三等奖129件。
河北日报文字系列报道《大河之北》以及副刊作品《出版沉思录》、河北广播电视台电视系列报道《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红色的追寻》、长城新媒体集团的媒体融合作品《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00后”重走赶考路》、河北工人报系列报道《生于1949年,我的名字叫建国》、沧州广播电视台广播消息《沧州19部门负责人体验“办事难”解决难办事》、内丘县融媒体中心创意互动作品《依托“百姓代言人”开辟引导服务群众新天地》等作品获一等奖。
座谈会上,7位获奖作者代表现场交流创作经验、分享心得。
朱艳冰:《大河之北》共见报28期84个版38万余字,收到良好社会反响。这是河北日报献给新中国70年华诞的一份特别礼物,是一次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生动体验,也是我们对党报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做强深度报道出精品的开创之举,体现了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曹征平:如果一篇文章具备了“三性”,即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就会成为一篇能让读者一口气读下来的好文章,要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就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来提升“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能力和水平。我会以此次获奖为新的起点,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丰富自己,以乐学乐作、知行合一来提升素养,并以此与同志们共勉。
马文斌:《红色的追寻》采编团队多次远赴上海、浙江、江西、贵州、陕西等地采访拍摄,总行程超过5万里,累计采访三百多人,拍摄素材超过110个小时。两个月的拍摄期,虽是身体上的“苦旅”,却是我们精神的洗礼,使命的“笃行”!我们迈开双“脚”重走长征,让故事真实接地气;睁大锐“眼”洞察历史,让讲述鲜活冒热气;头“脑”风暴思考理论,让分析透彻沾泥土;“笔”墨严谨旗帜鲜明,让观点有力聚人心。
胥文燕: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时代凯歌。小记者也必须挑起大担当。
高会坡:我们将笔墨和镜头聚焦这些一线名叫“建国”的职工,蘸着工人阶级的特殊情感,通过高度凝练的新闻语言,把这些身边人、身边事,娓娓道来,将中华民族的漫长奋斗历程、深厚文化积淀与爱国主义情怀有机结合,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唤起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情感共鸣,唱响了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最强音!
吴思妤:内容是根本。新闻舆论工作之“新”是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宣传内容、传播手段的全面创新。在这篇作品采写中,我们首先创新采访思路,运用逆向思维,从宏观微观和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观察和分析新闻事实,不断寻求新创意新灵感,放大广电融媒“先声夺人”优势,让人耳目一新,新闻报道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段晓勤:作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只有依托“新媒体+政务+服务”才能做到群众在哪里,宣传引导和服务就到哪里。2019年初,我们在全县309个村和所有社区招募选拔了380名“百姓代言人”,把信息传递和搜集的触角延伸到县域内的每个村庄和社区,覆盖到每一名群众。借力融媒体新技术在移动互联网搭建“党心连民心”平台,及时传递党的声音,回应百姓关切,解决百姓困难,成为百姓贴心人。